六味地黄丸被跑圈追捧为“运动神药”,但专家提醒其作用有限,需辨证使用,盲目跟风可能适得其反。
近年来,马拉松和健身圈掀起了一股”养生竞技”风潮,而最新被捧上神坛的竟是一款传统中成药——六味地黄丸。跑友们不再满足于能量胶和电解质饮料,转而将六味地黄丸视为提升运动表现的”秘密武器”。社交媒体上,”跑前嗑一颗,配速稳如狗””发力感飙升”等体验帖层出不穷,甚至有人将其与枸杞原浆、人参含片并列为”跑马新三宝”。然而,这种跨界追捧究竟是中医智慧的现代应用,还是群体性心理暗示的狂欢?

现象:从药箱到补给站,六味地黄丸的”出圈”之路
在马拉松赛道上,补给站的标配本是香蕉、能量胶和功能饮料,但如今不少跑者的腰包里多了一瓶六味地黄丸。网友”@马拉松老张”分享:”上次全马后半程崩了,这次赛前连吃三天六味地黄丸,居然PB(个人最佳)了!”类似案例在社交平台屡见不鲜,甚至有跑团集体采购,称其为”东方神秘力量”。健身圈也不甘落后,有人称深蹲时”吃了药丸,核心稳得像打了钢筋”。
这种风潮的背后,是大众对”边运动边养生”的执着。部分跑者认为,六味地黄丸能滋阴补肾,而肾气足则体力充沛,尤其适合缓解长跑后的虚汗、乏力等症状。更有人将其与西医的”运动补剂”概念类比,声称:”西药补电解质,中药调根本。”
专家解读:药不对症可能适得其反
面对这股热潮,医学专家却持谨慎态度。南京市第一医院中医针灸科副主任医师王悦指出,六味地黄丸是经典的滋阴补肾方,主要用于调理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盗汗耳鸣等慢性症状,其作用机制是缓慢调节体质,而非即时补充运动消耗。”马拉松属于高强度有氧运动,短时间内需要的是水分、电解质和糖原,六味地黄丸既不能快速供能,也无法缓解乳酸堆积。”
更重要的是,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六味地黄丸适用于阴虚体质者,若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服用,可能导致腹泻、腹胀,反而影响营养吸收。王悦举例:”曾有患者自行服药后跑马拉松,结果因腹泻中途退赛。”此外,部分人将六味地黄丸与西洋参、黄芪等混搭,可能引发药物相互作用,如过量补气反而耗阴。
科学视角:安慰剂效应or真实效用?
心理学专家李敏分析,跑圈对六味地黄丸的追捧可能存在显著的”安慰剂效应”——当跑者相信某种药物能提升表现时,大脑会释放内啡肽等物质,间接增强耐力和疼痛阈值。”就像有人穿某品牌跑鞋总觉得更快,其实可能是心理暗示。”一项针对业余跑者的非正式调查显示,约40%服用六味地黄丸的人承认”感觉有用,但说不清是不是心理作用”。
然而,也有研究提示传统中药可能通过长期调理间接改善运动能力。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一项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中的熟地黄、山茱萸等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或有助于减轻运动后氧化应激损伤。但这与”即刻提升配速”的期待相去甚远。
理性建议:运动补给的正确打开方式
对于希望结合中医调理的运动爱好者,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 先辨体质:阴虚者(表现为口干、潮热)可咨询中医后适量服用六味地黄丸;阳虚或湿热体质者应避免。
- 分阶段调理:日常训练期可用黄芪、麦冬等补气养阴;比赛日仍需依赖科学补给,如能量胶、盐丸。
- 警惕过度神化:没有任何药物能替代系统训练和合理饮食,盲目跟风可能掩盖真正的健康问题。
结语: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在哪里?
六味地黄丸的走红,折射出当代人对健康管理的焦虑与创新。一方面,它体现了中医药文化在运动领域的渗透;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科学认知的不足。正如一位资深跑友所言:”如果你相信它能让你跑得更快,不如先相信自己的双腿。”在养生与竞技之间,理性或许才是最好的”补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