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商业的失衡:当老艺术家沦为流量奴隶,行业的尊严何在?”
当68岁的潘长江在新短剧《进击的潘叔》中饰演被女富豪追求的保洁员时,评论区炸开了锅。这部仅用一个月就完成拍摄制作的短剧,点击量已突破2.8亿,却也让”晚节不保”的质疑声达到顶峰。与此同时,71岁的陈佩斯耗时三年打磨的电影《戏台》悄然上映,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道路在2025年的夏天形成鲜明对比。这场关于老艺术家商业变现的争议,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个人选择,折射出整个演艺生态的价值撕裂。

潘长江的商业化转型堪称一部”下沉市场攻略手册”。从2019年首次试水直播带货,到2021年”潘嘎之交”事件出圈,再到如今批量生产短剧,他的每一步都精准踩在流量变现的风口上。数据显示,其主演的19部网络电影总收益超过3000万,最新短剧预计将带来超500万的分账收入。这种高效变现模式背后,是一套成熟的”流量收割公式”:热门元素堆砌(大女主+姐弟恋+逆袭剧情)+平台算法推荐+情怀滤镜营销。某短视频平台内部人士透露,针对中老年艺人的内容有特殊流量倾斜,潘长江团队深谙此道。
但商业成功难掩艺术崩塌。曾以《过河》《举起手来》等作品奠定喜剧地位的潘长江,如今的作品评分普遍低于4分。《豆包县令》56万票房的惨败,直播间”贴牌酒”风波,都在消耗积累三十年的观众信任。更值得警惕的是其示范效应——某演艺培训机构调查显示,15%的老年学员明确表示”要学潘长江的转型经验”。这种”赚快钱”思维正在消解艺术创作的严肃性,有制片人坦言:”现在邀请老艺术家,对方第一句话就问’带货分成怎么算’。”
反观陈佩斯的坚守,则构成了另一种价值样本。为筹备《戏台》,他推掉12档综艺邀约,损失预计超2000万收益。这种选择在当下显得尤为”奢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李明指出:”陈佩斯代表的是’工匠型’艺术家,其价值不在于创造多少GDP,而是守护行业的尊严底线。”值得注意的是,陈佩斯工作室近三年培养的15名青年喜剧演员,全部选择剧场发展而非短视频平台,这种艺术传承或许比票房数字更有长远意义。
演艺圈的代际裂痕在这场争议中暴露无遗。年轻观众在潘长江短剧弹幕中刷”潘叔真拼”,而60后观众群体则感慨”艺术家成了生意人”。某高校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调研显示,Z世代对老艺人跨界持更开放态度,42%认为”赚钱不寒碜”;而50岁以上群体中,78%认为”艺术家应珍惜羽毛”。这种认知差异本质是文化价值观的断层——当年轻一代成长于完全商业化的内容环境,他们对”艺术纯粹性”的理解自然与父辈不同。
行业的监管空白使乱象加剧。目前对艺人直播带货仅有《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一般性规定,针对”老艺术家形象透支”尚无专门条款。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涉及明星带货投诉中,50岁以上艺人占比达37%,远高于其市场占比。法律专家呼吁建立”演艺人员商业活动分级制度”,对不同年龄段、艺术成就的艺人设定差异化规范。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价值观战争中,我们或许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判断。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近期提出的”艺术商业伦理评估体系”值得关注,该体系从作品质量、粉丝影响、行业示范等维度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试运行数据显示,潘长江类商业化运作的行业破坏指数达7.8分(满分10分),而陈佩斯式坚守的传承价值指数为8.4分。这种量化分析为行业自律提供了新思路。
当71岁的陈佩斯在《戏台》发布会上说”喜剧是面镜子,照见自己的良心”时,台下年轻记者露出困惑表情。这个瞬间隐喻着当代中国演艺界的深层困境:当商业浪潮席卷一切,谁来为艺术尊严守住最后的堤坝?或许答案不在对潘长江们的道德审判,而在构建更健康的价值分配体系——让认真创作的人活得体面,让投机取巧者无利可图。唯有如此,”老艺术家”这个称谓才能重获它应有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