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珠一家骑共享单车吃涮羊肉引热议:精英家庭”去特权化”生活方式,展现当代女性事业家庭平衡的智慧样本。
一、从”万花筒”到”药罐子”:一个文化符号的褪色
2025年8月,当陈维聪在新西兰的酒店里用手机打出”痛心”二字时,这位曾见证广东台黄金时代的主持人,或许不会想到自己的感慨会引发一场关于集体记忆的讨论。上世纪90年代,珠江台黄金时段的收视率曾高达42%,《万花筒》《虾球传》等自制剧创造了万人空巷的盛况。而如今,这个数字已跌至不足3%,取而代之的是循环播放的保健品广告和重复了二十余年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珠江台晚间黄金时段广告占比达61%,其中医疗类广告占78%,这种内容结构在全国省级卫视中堪称异类。

二、方言困境:当粤语电视台不再”粤语”
在抖音评论区,一位网友的质问格外刺眼:”采访记者讲普通话,这些记者应该去岭南台。”这句话揭示了珠江台的身份迷失。作为全国唯一覆盖港澳的方言频道,粤语本是其核心竞争力。但暨南大学2024年《粤港澳媒体发展报告》指出,珠江台粤语节目比例已从2010年的89%降至2024年的53%,新闻节目普通话播报率更高达72%。更吊诡的是,在《今日关注》等传统王牌栏目中,主持人用粤语点评,而现场记者却用普通话采访,这种语言割裂直接消解了节目的在地性魅力。方言的退场不仅是语言选择,更是文化立场的动摇——当一档标榜”关注民生”的节目不再使用市井语言,其生命力自然随之枯竭。
三、《外剧》悖论:文化IP如何成为创新枷锁
开播25年、突破4000集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已成为解读珠江台困境的最佳样本。这部曾创造42%收视神话的剧集,如今豆瓣评分已跌至4.1。剧评人”西关少爷”的分析一针见血:”当康家四兄弟从青年演到中年,再从中年演到老年,观众见证的不是艺术长青,而是创作力的衰竭。”数据显示,该剧制作成本从2000年单集3万元涨至2025年单集15万元,但广告收益却从单集50万元降至18万元。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暴露出珠江台在内容创新上的路径依赖——就像网友比喻的”中彩票后专职刮彩票”,将偶然的成功经验异化为不可变更的教条。
四、体制之困:在行政化与市场化之间
广东台的尴尬处境,某种程度上是地方广电系统结构性矛盾的缩影。一位匿名员工的爆料显示,台里至今保留着”科级主持人””处级制片人”的行政序列,但同时又要求团队完成市场化的KPI考核。这种”双轨制”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创新提案需要经过7级审批,一个综艺策划从立项到播出平均需时11个月;另一方面,广告部门为完成指标,不得不降低门槛承接大量保健品广告。更致命的是,在短视频平台蚕食市场的背景下,珠江台2024年新媒体投入仅占总预算的9%,而同期湖南卫视的这个数字是34%。
五、垂类突围:那些成功的地方台做对了什么
对比其他省级地面频道的转型案例,珠江台的衰落并非必然。江苏城市频道通过《南京零距离》打造民生新闻矩阵,2024年新媒体营收反超传统广告;山东齐鲁频道深耕老年市场,”银发综艺”带来药品广告外的健康产业新客户;就连同处粤语文化圈的香港TVB,也通过合拍剧和电商直播实现了营收结构优化。这些案例共同证明:在地化不是包袱而是财富,关键在于是固守”方言工具论”,还是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内容创新的源泉。
六、重估”地方性”:在怀旧与革新之间
当网友争论”没落是时代必然”时,或许忽略了问题的本质——不是电视死了,而是某些电视台先放弃了活着的努力。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2025年的调研显示,粤港澳地区观众对本土内容的消费需求实际增长了23%,只是满足方式转向了B站的粤语UP主、抖音的广府美食博主。这种需求变化提示着可能的出路:与其在传统时段塞满药品广告,不如将《外来媳妇本地郎》的IP开发成短视频宇宙;与其让普通话记者机械念稿,不如培养能用地道粤语解读民生热点的”新区太”(粤语:社区阿姨)。
陈维聪的”痛心”,实则是整整一代人的文化乡愁。但挽歌之外,我们更应思考:当”珠江”不再是一条地理河流,而成为文化记忆的隐喻,那些曾经让广东台辉煌的基因——市井智慧、语言魅力、敢为人先的锐气,是否能在新媒体时代找到新的表达?答案不只在电视台的会议室里,更在每一个仍在用粤语讲述故事的创作者手中。毕竟,真正的”珠江”,从来都不只是电视荧屏里的那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