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市场迎来价值重构:哈根达斯转让、钟薛高破产揭示高价策略失效,紫光园8元酸奶日销10万杯印证”普惠型”产品逻辑,行业进入5-10元品质主导的新阶段。
2025年的夏天,冰淇淋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重构。哈根达斯寻求转让中国业务、钟薛高申请破产的消息,与紫光园8元酸奶日销10万杯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这场冰与火的碰撞,不仅宣告了”雪糕刺客”时代的终结,更揭示了新消费环境下食品行业的生存法则。

高价神话的破灭:消费理性的觉醒
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的退潮并非偶然。这个曾经代表高端冰淇淋的国际品牌,2025年上半年门店数量缩减20家至385家,67%集中在一线城市商场。深入分析其财报数据可以发现,其客单价高达58.36元,是DQ等竞争对手的2.5倍,但单店坪效却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降至每平方米1.2万元/年,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8万元。这种”高单价低周转”的模式,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显得尤为脆弱。
钟薛高的案例更具警示意义。这个曾以66元”厄瓜多尔粉钻”雪糕震惊市场的网红品牌,最终因8000万元债务走向破产。第三方检测报告显示,其明星产品的实际成本仅比平价雪糕高15-20%,但售价却是后者的8-10倍。这种脱离产品本质的溢价策略,在消费者日趋理性的背景下注定难以持续。2025年消费者调研显示,90%的受访者认为高价雪糕存在”营销溢价”,仅3.5%愿意为20元以上的雪糕买单。
平价革命的胜利:紫光园酸奶的启示
与”雪糕刺客”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紫光园8元酸奶的销售奇迹。这个北京老字号品牌日销10万杯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普惠型”产品逻辑:
首先,成本控制上采用”黄金比例”——原料成本占比38%,包装成本12%,渠道费用15%,利润率控制在15-18%之间。这种平衡确保了在8元售价下的可持续经营。其次,产品创新上融合传统与现代——将内蒙古奶皮子工艺与工业化生产结合,既保持了手工制品的风味独特性,又实现了标准化量产。最重要的是价值传递的透明化——在包装上明确标注生牛乳含量(≥90%)及菌种来源,建立消费者信任。
紫光园的成功证明: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物有所值”比”物超所值”更能打动消费者。其与故宫的IP联名策略也值得借鉴——不是简单贴标,而是深度结合京味文化,开发出”紫禁城奶皮”等特色产品线,让8元的定价既亲民又不失格调。
价格带的科学重构:冰淇淋的”黄金区间”
市场数据揭示了一个清晰的冰淇淋价格光谱:
- 3-5元基础带:满足解暑需求,占市场销量的37%。代表产品如老冰棍、小布丁,特点是高周转、广覆盖。
- 5-10元品质带:平衡口感与价格,正成为新主流。通过水果/茶味创新、纯牛奶基底等升级,吸引品质敏感型消费者。
- 10-30元体验带:需文创赋能,如IP联名、定制包装。要求透明供应链和强品牌故事支撑。
蜜雪冰城的崛起印证了这一规律。其2元甜筒年销超5亿支,靠的不是低价竞争,而是通过规模化采购和自动化生产,将单支成本控制在0.8元以内,实现”低价不低质”。相比之下,钟薛高将资源过度倾斜在营销(曾占营收的35%)而忽视供应链建设,最终在价格战中败下阵来。
渠道变革与场景创新
冰淇淋的消费场景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 家庭消费:小包装、组合装销量年增25%,反映从个人享受向家庭分享的转变。
- 餐饮搭配:餐厅甜品化趋势让冰淇淋成为”餐后标配”,推动10-15元中型杯装增长。
- 社交媒介:适合拍照打卡的造型冰淇淋在社交媒体带动下,形成30元以内的”轻奢”市场。
渠道方面,量贩零食店和社区团购正在改写游戏规则。这些新兴渠道要求产品:
- 价格控制在5-8元区间
- 保质期延长至12个月以上
- 规格适配家庭采购(如多支装)
传统便利店冰柜的”70%产品低于10元”法则,正在向全渠道蔓延。
可持续价值的构建路径
未来成功的冰淇淋品牌需要具备三大核心能力:
供应链深耕能力
- 原料端:与牧场/果园直采,降低成本波动
- 生产端:柔性制造,小批量多品种
- 物流端:建立区域冷链仓,缩短交付周期
精准定价能力
- 成本定价法:确保各环节合理利润
- 心理定价法:善用8/9等”魔力数字”
- 组合定价法:基础款引流,高端款盈利
价值传递能力
- 透明化:公开原料溯源信息
- 差异化:挖掘在地文化元素
- 社交化:设计可分享的消费体验
哈根达斯与钟薛高的教训表明,脱离产品本质的高溢价模式已难以为继。而紫光园、蜜雪冰城的成功则证明:在这个消费理性的时代,只有回归”普惠”本质——让消费者以合理价格获得真实价值,才能赢得长期发展空间。冰淇淋行业正在经历的这场价值重构,或许正是整个新消费领域变革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