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人道危机持续恶化,有限援助难解战争创伤。”
2025年6月,加沙地带的硝烟仍未散去。这片面积仅365平方公里的狭长土地上,持续的战火已经将92%的房屋变为废墟,超过31,000名巴勒斯坦人在冲突中伤亡。尽管国际社会不断呼吁停火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但现实情况却是:每天获准进入加沙的援助卡车数量,仅相当于实际需求的1%。这种”杯水车薪”式的援助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国际政治困境——当人道主义原则遭遇地缘政治博弈时,普通民众成为了最大的牺牲品。

一、战争机器碾压下的生存现实
5月19日至20日,以色列军队对加沙地带中部代尔拜拉赫、努赛赖特难民营和加沙城的空袭,再次造成136人死亡。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在代尔拜拉赫被炸毁的民宅里,原本住着三代同堂的哈姆迪一家;努赛赖特难民营加油站附近的废墟下,埋着正在排队等待燃料的十几个平民;加沙城学校的残垣断壁间,散落着孩子们的书包和玩具。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报告显示,加沙地带已有超过200万人口处于极度贫困状态,基本生活物资的匮乏使得生存本身成为挑战。
以色列方面坚持其军事行动的正当性。以总理内塔尼亚胡明确表示将”接管整个加沙地带”,并将持续进行代号为”基甸战车”的军事行动。这种强硬立场得到了国内部分民众的支持,他们认为这是对哈马斯袭击的必要回应。然而在加沙的街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半岛电视台记者:”我们理解安全需求,但孕妇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剖腹产、儿童因营养不良而死亡——这些已经超出了军事行动的必要范围。”
二、国际调停的困境与挫败
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在5月20日的经济论坛上公开谴责以色列”破坏和平机会”,这一表态反映了国际调停者面临的普遍挫败。卡塔尔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调停方,曾成功促成哈马斯释放拥有美以双重国籍的被扣押人员艾丹·亚历山大。穆罕默德坦言,他们原本期待这一人道主义姿态能够”打开和平之门”,但等来的却是更加猛烈的军事打击。
这种调停困境并非个案。回顾2023年10月以来的加沙冲突,埃及、联合国等各方提出的多个停火方案均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位不愿具名的欧洲外交官透露:”每次接近达成协议时,总会有突发事件让谈判回到原点。这背后是双方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以及更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美国虽然呼吁”人道主义暂停”,但并未对以色列施加足够压力;阿拉伯国家内部对哈马斯的态度也存在分歧;伊朗等地区力量则通过支持代理人进一步复杂化了局势。
三、援助体系的系统性失灵
5月19日,以色列批准5辆载有婴儿食品的卡车通过凯雷姆沙洛姆过境点进入加沙,这是自3月2日以来的首次。以色列外交部官员埃登·巴尔·塔尔称这是”重要的人道主义举措”,承诺未来几天将允许更多物资进入。然而加沙地带媒体办公室的回应一针见血:这些物资仅相当于实际需求的0.02%,是名副其实的”杯水车薪”。
根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的计算,加沙地带每天至少需要500辆救援卡车和50辆燃料车才能维持基本生存需求。而在过去80天的封锁中,应有4.4万辆卡车进入,实际到达的却寥寥无几。这种差距不是技术性失误的结果,而是一整套系统性障碍的体现:
首先是以色列方面严格的安全检查程序。所有援助物资必须经过国防部过境点管理局的”彻底检查”,这一过程往往导致物资延误甚至被拒。今年3月,一批来自土耳其的医疗设备因包含”双重用途物品”嫌疑而被扣留两个月;4月,装载儿童疫苗的卡车因文件问题在边境滞留三周。
其次是过境点的严重不足。目前仅凯雷姆沙洛姆一个过境点部分开放,而拉法口岸等传统人道主义通道仍处于关闭状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多次呼吁”无条件开放所有过境点”,但收效甚微。
第三是分配体系崩溃。即使少量物资进入加沙,由于基础设施损毁、燃料短缺和安全问题,也很难有效分发到需要的人手中。在加沙南部城市汗尤尼斯,联合国仓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收到10罐奶粉,却有1000个母亲在门外等待。该给谁?这种选择令人心碎。”
四、人道主义原则的当代困境
加沙的人道危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为何国际社会仍无法确保战争中的平民获得基本生存保障?这一困境反映了当代人道主义体系的深层矛盾:
一方面,国际人道法明确规定了”区分原则”(区分军事目标与民用物体)和”比例原则”(军事行动带来的伤害与预期军事利益成比例),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原则常常被模糊化。以色列坚称其打击的都是哈马斯目标,而加沙当局则指控以军故意针对平民设施。在没有中立监督机制的情况下,这种争议很难得到客观裁决。
另一方面,人道主义援助日益政治化。援助物资的准入成为谈判筹码,平民需求被裹挟进更大的政治博弈。一位长期在加沙工作的国际NGO负责人坦言:”我们经常陷入道德困境——接受受限的援助意味着默许不公正,但拒绝又会让急需帮助的人失去最后希望。”
更为根本的是,当前的援助模式只能缓解症状而非解决问题。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主任专员菲利普·拉扎里尼警告:”给垂死的病人一片止痛药不等于治疗。加沙需要的是全面解除封锁、重建基础设施和持久的政治解决方案,而不是偶尔的救济物资。”
五、寻找出路:超越人道主义危机
解决加沙困境需要跳出传统的”战争-调停-援助”循环,从更广阔的视角寻求突破:
首先,必须重建国际共识基础。当前国际社会的分裂态度——某些国家一味偏袒以色列,另一些则无条件支持哈马斯——只会延续冲突。中立国家应该推动基于国际法的统一立场,将对平民的保护置于政治考量之上。
其次,创新监督机制势在必行。可以考虑建立由中立国组成的联合监督小组,对军事行动和人道主义准入进行实时监测。技术手段如卫星影像、无人机监控等也可以提高透明度。
第三,将短期救济与长期发展结合。目前的援助聚焦于维持基本生存,但加沙需要的是恢复水电网、医院和学校等生命线系统。国际社会应制定”人道主义+”方案,在提供紧急援助的同时,为未来的重建奠定基础。
最后,必须重启有实质内容的和平进程。卡塔尔首相的挫败感表明,零星的调停努力难以撼动冲突的深层结构。需要建立一个包含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综合性谈判框架,同时为双方提供安全保证和发展前景。
加沙的悲剧每天都在提醒我们:当战争逻辑压倒人道原则时,没有真正的赢家。那些在废墟中寻找食物的孩子,那些抱着已凉的小身体痛哭的母亲,那些在黑暗中使用手机灯做手术的医生——他们的苦难不能被简化为统计数字或政治筹码。国际社会有责任找到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勇气和智慧,否则”杯水车薪”的援助终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道德失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