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租代购”套路深,消费者租车易陷退车难、高额扣费和平白背贷的困境,十天损失十万元的案例折射行业乱象。
“他们说给一辆新车,每个月租金3137元,租满5年车就归我们了;要是不想继续租了,交满一年租金后可随时退车。”这般美好的承诺,最终却成了消费者噩梦的开始。
2025年9月,《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一种名为“以租代购”的汽车租赁模式正成为消费者投诉的新焦点。表面上,这种模式门槛低、灵活度高,号称“既能赚钱又能得车”,实际上却暗藏诸多陷阱,让不少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
从广西的韦女士到广东的宋先生,从北京的郝先生到浙江的李先生,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揭示着“以租代购”背后的套路与风险。
01 美好承诺下的隐藏陷阱
广西的韦女士和哥哥原本怀着憧憬踏入“以租代购”的大门。他们看到一则“租满就送”“既能赚钱又能得车”的广告,因本就有租车跑网约车的想法,便当场和汽车租赁公司签订了协议。
“签合同的时候,没人跟我们说过退车有任何限制。”韦女士无奈地表示。当他们提出退车时,租赁公司却以“未按照约定次数对车辆进行保养”为由拒绝退车。目前他们只能一边协商,一边继续还款。
类似的遭遇发生在广东宋先生身上。他为跑货运通过“以租代购”模式租用货车,因身体原因提出退租时,公司只愿意“代运营回购”,要求他支付3万余元费用,包括车辆的折旧费等。“车辆估价全是公司说了算,”宋先生气愤地说,“他们就直接威胁说不回购了!”
02 合同条款中的猫腻与套路
北京的郝先生因个人征信问题无法办理传统贷款,选择了“以租代购”。当他租金逾期4天,尽管很快补上了欠款,却发现车辆已被拖走,车内还有他的身份证、驾驶证和手机。
“签合同时没人提示我们用车有这些限制,说的都是优惠和好处,并且不让我们细看合同内容,一再催促我们签字。”郝先生后悔莫及。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汽车租赁公司有一套专门的内部话术“诱导”租车者签订协议:“每月没有租金压力,还可提前享受用车便利,不想用车随时可以退,没有任何其他条件”“即使征信不完美,但只要签合同,公司就会提供平台,保证你月入一万二以上”……
03 十天损失十万元的惨痛教训
浙江的李先生以首付6.6万元、月供8000元的形式“以租代购”了一辆新能源汽车。然而,提车仅10天,车辆就在高速上被货车追尾报废。
经交警认定对方全责,对方保险公司同意全损理赔38.4万元。但租车公司不同意全损理赔,非要修车,还要扣李先生3.4万元折旧费。
“若退车,首付和折旧费都将不予退还(共计10万元)。”李先生告诉记者,租车公司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方案,但事后却将过户事宜一拖再拖。“他们就是故意拖到车修好,到时候保险公司不赔付全损,知道我不会要大事故车,再逼着我违约。”
04 维权困境与法律难题
多名受访者表示,在实际用车过程中,因车辆所有权不在自己名下,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少人为了减少损失,只能被汽车租赁公司“牵着鼻子走”。
“咨询了律师,说合同里全是对公司的保护条款,我怕打官司耗时费力,最后还打不赢。”李先生道出了许多受害者的心声。
记者了解到,这些汽车租赁公司通常在合同中设置了大量保护自身利益的条款,而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往往没有仔细阅读或完全理解这些条款的内容和法律后果。
05 如何避免“以租代购”陷阱
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择“以租代购”前应当充分了解相关风险: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退租、违约、车辆处置等方面的规定;保留所有交流记录和凭证,包括广告宣传、销售人员的承诺等;咨询专业律师或业内人士,了解行业惯例和潜在风险。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汽车租赁行业的监管,规范“以租代购”业务模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刚接触以租代购时以为占了便宜,想退租时却发现全是‘坑’,以后再遇到类似事,我一定充分了解相关条款,保护自身权益。”一位受访消费者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以租代购”本是一种灵活的汽车消费方式,但却被一些不良商家利用,成为了套路消费者的工具。消费者在选择时需要保持警惕,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监管,让这种商业模式回归正常发展的轨道。
只有商家诚信经营、消费者理性选择、监管部门有效监督,才能让“以租代购”这种商业模式健康发展,真正造福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