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转身两年后,李思思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活出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高度。
还记得2023年那个秋天吗?当一则“李思思离开央视”的消息悄然刷屏,很多人愣了一愣:“怎么可能?她不是刚主持完春晚吗?不是被称为‘董卿接班人’吗?”可她却真的转身了——没有隆重的告别,没有冗长的解释。有人说她“被弃用”,有人说她“跌落神坛”。却只静静写下23个字:“我们不怕走得慢,只要一直向上走,总能到达自己的高度。”如今两年过去了,她,还好吗?

一、那不是“离开”,而是“走向”自己
很多人还记得她最后一场央视节目的样子:
笑容依旧明亮,声音依然沉稳,一袭红裙,从容不迫。
可谁又知道,那光芒背后的拉扯与权衡?
一位接近她的朋友曾说:
“思思那段时间常熬夜准备台本,回到家孩子已经睡了。第二天清早出门,孩子抱着她问:‘妈妈你能不能不去?’”
那一刻,她忽然意识到——
人生不是只能爬一座山。
她不是突然离开,而是慢慢“醒”来。
2023年春晚没有她,节目逐渐边缘化……
但这些从不是她转身的真正原因。
真正推着她往前走的,是内心越来越清晰的声音:
“我的人生,是否还有另一种写法?”
二、从“北大才女”到“央视台柱”,她从未停止攀登
很多人说李思思“幸运”:
18岁进北大,20岁成为《挑战主持人》八期女擂主,26岁站上春晚,一站就是八年。
可很少有人知道:
5岁开始练舞,14岁孤身赴京求学,高中转型播音,每天清晨五点练声……
她不是“天选之女”,只是早早学会了“默默向上”。
一位大学老师回忆道:
“那时候她总是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播音室。不是最有天赋的,却是最舍得和自己‘较劲’的。”
正是这份“较劲”,让她从吉林卫视的小试牛刀,走到央视聚光灯下;
从《综艺快报》到连续八年春晚,她一步步,把路走成传奇。
三、离职不是终点,而是另一场开始
离开央视后,她并没有消失。
她悄悄做了一件事:停下来,陪伴两个孩子长大。
陪他们读书、游戏、看星空,陪他们度过不再匆忙的周末。
她说:
“从前我握话筒的手,现在握的是孩子的小手。哪一种更幸福?我不比较,我只知道——都是人生。”
但她从不是甘于“只在家”的人。
2024年初,她低调转型知识主播。
没有喧哗炒作,没有明星助阵,她安静地聊文学、推好书、分享职场心得。
她带货,却带得不急不躁、有根有据。
有人说:“你这样太慢了!”
她笑笑回答:
“我的人生,就是要慢慢地、深深地活。”
四、蜗牛爬得慢,但从未后退
她曾在视频里发过一只蜗牛:
背着自己的壳,一步一步,向上爬。
那就是她对自己的隐喻。
不再有央视的光环,但有了自己的节奏;
不再有春晚的掌声,却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她读书、旅行、写作、直播,偶尔接受访谈,言语之间全是从容与释然。
一位粉丝留言说:
“思思,你好像变得更柔软了,却也更坚定了。”
她回复:
“因为我终于学会了,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结语:高度,从来是自己定义的
她今年39岁。
不再被称为“董卿接班人”,但成了“李思思自己”。
有时候,离开不是失去,而是更好的开始;
选择不是放弃,而是终于读懂内心的声音。
她用两年时间告诉我们:
人不必永远攀登,但必须永远向上。
高度不在舞台多高,而在心有多宽。
就像她曾说过的:
“我们不怕走得慢,只要一直向前,总能到达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