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黑产”暗流:追溯码撕开回流药千亿骗保链

在福建省某地,公安机关摧毁了两个涉案金额​​超亿元的犯罪团伙​​,查扣医保药品超过500种、3.8万盒;在深圳,李某利用他人医保账户倒卖药品,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在湖南宁乡,一家乡…

回流药通过非法回收、跨区倒卖和票据“洗白”形成地下产业链,严重威胁用药安全、扰乱市场秩序并侵蚀医保基金,需依靠药品追溯码和全民共治加以遏制。

一批批药品悄然离开医院和药店,经过药贩子的手改头换面,又重新流回市场。这条潜伏在正规医疗体系之下的黑色产业链,正危及无数患者的用药安全。

在福建省某地,公安机关摧毁了两个涉案金额​​超亿元的犯罪团伙​​,查扣医保药品超过500种、3.8万盒;在深圳,李某利用他人医保账户倒卖药品,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在湖南宁乡,一家乡镇药店从网络平台和药贩子手中收购来源不明的药品,28个药品追溯码竟在天津、湖南、江苏等地的医药机构被重复结算。

这些案件背后,是一个组织严密、覆盖全国的回流药“黑产”。2025年,国家医保局应用药品追溯码开展打击倒卖回流药骗保专项行动,第一阶段核查就发现疑点线索涉及机构​​3万余家​​。

01 药品“重生”之谜:追溯码揭开回流黑幕

药品追溯码,作为每盒药品的“电子身份证”,本应是药品安全的保障。然而,当同一追溯码在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反复出现时,它就成为了揭开回流药黑幕的关键线索。

“一盒药品的追溯码,正常情况下应只有一次被扫码销售的记录。”业内人士指出,“若重复出现多次,就存在假药、回流药或药品被串换销售的可能。”

回流药的危害远超想象。有的药品已经过期,被更改有效期后重新上市;有的药品储存条件恶劣,无防潮、防污染措施,药效大打折扣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患者使用这些药品,不仅可能延误治疗,还可能加重病情。

02 黑产链条:从“医保套现”到“洗白”上市

回流药如何重新流入市场?调查发现,这条黑色产业链已经实现了职业化、组织化运作。

在源头端,药贩子通过多种手段获取药品。有的以提供“医保套现”服务为诱饵,从参保人手中收购医保药品;有的与药店勾结,进行虚假开药;还有的甚至引诱患者卖药,从中牟利。

在中间环节,一些医药公司通过伪造票据将回流药“洗白”。如案例中的A公司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后,将药品清单发给B公司,由B公司伪造相关票据,将回流药伪装成正规渠道药品。

最终,这些药品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药店销售给不知情的消费者。仅A公司一家就为全国​​2597家​​定点零售药店供货,涉及重码9655盒药品。

03 跨区作案:社交群聊成交易“据点”

回流药犯罪呈现出跨地区、网络化、隐蔽化的新特点。

社交群聊已成为收售回流药的重要“据点”。如湖北襄阳一药房通过微信群向某公司业务员收购回流药。线上药房、电子支付、物流快递等为收售回流药提供了便利渠道。

常用药、高价药成为收售回流药的“重灾区”。北京侦破的一起回流药案件中,警方在犯罪嫌疑人租赁的仓库中起获57种涉案药品共计2932盒,其中多为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常用药,金额高达11万余元。

04 监管出击:追溯码织就天罗地网

面对回流药的猖獗,监管部门正在织就一张越来越密的监管网络。

所有药品在销售环节均需扫描追溯码后,再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

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已对接​​100.05万家​​定点医药机构,累计归集药品追溯码​​661.51亿条​​。这意味着,每一盒药品的流向都在监管视野之中。

监管成效已经开始显现。以天津市为例,2025年1至7月,全市医保药品发生金额同比减少22.62亿元,同比下降12.67%;96种重点监测医保药品发生金额同比减少10.25亿元,同比下降25.84%。

05 治理难题:协同壁垒待破解

尽管监管力度加大,但回流药治理仍面临多重挑战。

跨区域作案特征明显,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容易出现“九龙治水”的情况。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指出:“要统一数据标准,破解协同壁垒,推动国家与地方平台、各部门数据的深度融合与智能分析。”

在当前严管态势下,一部分回流药开始向非定点医药机构集中,这需要市场监管和药监部门加强管控。

法律层面也存在待完善之处。北京市华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邓佩建议:“应当进一步明确界定回流药及相关行为的非法性,并对涉案人员依法采取列入失信惩戒名单等措施。”

06 全民参与:共同守护用药安全

打击回流药不仅是监管部门的责任,也需要全民参与。

目前,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的“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功能,所有药店、参保人均可扫码查验药品信息。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提示,鼓励公众利用药品追溯码查询药品销售信息,共同维护用药安全。

对于参保人来说,切勿为了一点小利而出售自己的医保药品。这不仅可能导致医保待遇降低,甚至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正如专家所言:“回流药问题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多重法律责任,必须依法从严整治。”

随着药品追溯码体系的全面推行,回流药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压缩。每一盒药品都有自己的“电子身份证”,每一次流通都有迹可循。

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公众用药安全的庄严承诺。当最后一批回流药从市场消失时,我们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安全、透明的药品市场。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