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追星再狂热,也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为代价。
“不要挤!”“注意安全!别掉下去了!”
一声声焦急的呼喊,淹没在人群的喧闹声中。近日,某高铁站出站口因大量粉丝围堵演员刘某某而陷入混乱,现场视频迅速冲上热搜。有人踉跄跌倒仍举着手机拍摄,人群涌动如潮水,本应畅通无阻的交通枢纽,一时间竟成了粉丝追星的“狂欢现场”。

这样的一幕,荒诞却并不陌生。
近年来,从机场接机大厅到酒店出入口,从影视拍摄基地到高铁站台,粉丝围堵公众场所的事件频频发生。我们不禁要问:当追星的热情越过了公共安全的红线,究竟是谁在为其疯狂买单?又是谁该为这场失控的“盛宴”负责?
追星本是个人选择,情感投入也属人之常情。欣赏一位演员、热爱一位歌手,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的核心在于:任何个人行为都不能以牺牲公共秩序、漠视他人权益、甚至挑战法律底线为代价。高铁站是承载千万旅客平安往来的关键节点,一旦发生大规模拥挤、推搡,极易引发踩踏事故,后果不堪设想。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已被多次证实的公共安全常识。
遗憾的是,极端追星行为仍屡禁不止。
有粉丝为见偶像一面,不惜闯入机场防爆检测区域,推倒工作人员;也有人聚集在机舱门口导致航班延误,直至公安介入才得以解决。这些已不是“热情过度”四个字可以轻轻带过——它们是真切的安全隐患,是可能危及生命的鲁莽行为,更是对法治社会公序良俗的漠视。
而在这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推手与机制。
粉丝是如何精准掌握艺人行程的?航班信息、高铁班次、出站时间,这些本属隐私的内容为何总能流入市场?是否存在一条以“明星行程”为商品的灰色产业链?某些“站姐”“代拍”是否在利益驱动下组织聚集、煽动非理性行为?这些问题,不能仅靠艺人团队一纸声明“呼吁理性”就草草了事,而需要行业、平台、执法部门共同溯源、协同治理。
事实上,法律已有回应。
浙江机场公安近期处理的几起“追星扰序”案件就是明确信号:涉事人员均被依法处罚,有人被拘留,有人被列入限制名单。这说明,公共安全绝不是一句空话,任何扰乱秩序、危害安全的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法律后果。这也提醒每一位粉丝:爱,不意味着占有;支持,不等同于失控。真正的喜爱,应当建立在尊重与守护的基础上——尊重偶像的私人空间,也守护我们所共处的公共环境。
而艺人及其团队,也需在这场“追逐游戏”中承担起引导之责。
不少艺人曾公开呼吁粉丝注意安全、保持距离,但也有部分团队一方面享受流量红利,另一方面却对粉丝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中配合炒作热度。这种暧昧的态度,无疑助长了非理性追星的气焰。艺人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行与团队运作方式,对社会风气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积极发声、正面引导,不是“可选项”,而是社会责任之必需。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共空间的参与者与共建者。
车站、机场、马路、广场……这些场所的安全与秩序,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一次拥堵、一场混乱,影响的不仅是“被围堵的明星”或“疯狂的粉丝”,更是无数普通旅客、市民的正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
理性追星,不是要消灭热爱,而是让爱回归该有的样子。
它可以是剧场里的掌声、屏幕前的支持、公益行动的响应,而不是堵在出口的手机、推挤的人群和失控的场面。我们应该倡导一种更健康、更文明、更尊重边界的关系模式:粉丝与偶像之间,既能有情感共鸣,也能有理性空间;既能热烈欣赏,也能彼此成全。
说到底,追星不能成为扰乱公共秩序的借口,热情也不该是挑战法律与道德的理由。
我们呼吁相关平台加强信息监管,呼吁艺人团队积极引导,更呼吁每一位年轻人:你所站立的地方,是每个人共享的社会空间。你所追求的星光,不应遮蔽他人前行的路。
因为真正的爱,从来不是疯狂的占有,而是清醒的守护。
守护那个你欣赏的人,也守护你所处的世界——理性与热爱,从来可以共存。而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都应让“安全”与“秩序”,成为不可妥协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