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窜稀”酸奶爆火背后:是健康追求,还是“腹泻狂欢”?

一杯以“窜稀”为卖点的酸奶,靠着精准拿捏现代人的健康焦虑和猎奇心理火爆出圈,本质上是一场游走在法规边缘的营销狂欢。 一杯酸奶下肚,两小时肠胃翻涌,四小时厕所四趟——这样的体验,竟成…

一杯以“窜稀”为卖点的酸奶,靠着精准拿捏现代人的健康焦虑和猎奇心理火爆出圈,本质上是一场游走在法规边缘的营销狂欢。

一杯酸奶下肚,两小时肠胃翻涌,四小时厕所四趟——这样的体验,竟成为一款定价45元的酸奶火爆出圈的理由。

近日,一款主打“高活性益生菌+膳食纤维”的现制酸奶品牌登陆郑州,迅速引发全城热议。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吸引消费者排长队购买的,不是其醇厚口感或独特风味,而是它立竿见影的“窜稀”效果。有人戏称它是“肠道加速器”,也有人直呼“仿佛在厕所安了家”。明知喝完可能腹泻不止,消费者却依然“越拉越买”,甚至将“排泄体验”当作社交谈资。这背后,究竟是健康需求的扭曲,还是一场以“自律”为名的集体狂欢?

一杯酸奶,四趟厕所:记者亲测“畅快”体验

9月3日下午,记者通过外卖平台订购了该品牌销量第一的产品——“高阶版小蛮腰buff第16版(西梅桃子味)”,550毫升规格,售价41元。商品页面明确标注:“肠胃功能弱者不建议饮用”“每日不超过一杯”。

配料表显示,酸奶中添加了十几种成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每杯含100亿B420益生菌”。公开资料显示,B420菌是一种常用于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菌,理论上可促进消化、辅助体重管理,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13:00,记者开始饮用;13:20饮用完毕。
15:10,明显感到肠胃频繁蠕动;
15:30起,开始出现腹泻,截至19:30,共如厕4次。

这并不是个例。在社交平台上,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分享着类似经历。有人调侃:“一杯没喝完,马桶已成我第二张床。”也有人严肃提醒:“本想代餐减肥,结果急性肠炎进了急诊。”

是益生菌超标,还是“泻药式营销”?

该品牌客服对外解释称,其“畅系列”酸奶每杯含5000亿活性益生菌,辅以大量膳食纤维,“可活跃肠道、促进排泄”。客服强调,“畅”是产品设计的核心体验,效果因人而异。

然而,医学专家对此持保留态度。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叶艳彬指出,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的益生菌量约为10亿至50亿单位,“如果一杯真含5000亿,已是推荐值的上百倍。”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张妍进一步解释,过量益生菌和膳食纤维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平衡,刺激肠道黏膜,引发腹胀、腹泻。尤其对于肠胃敏感人群,这种“畅快”可能意味着高风险。

越拉越买?消费者心理:在“自律”与“自虐”之间摇摆

尽管清楚可能带来的不适,消费者仍趋之若鹜。其背后是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动因:

  1. ​“以泻为瘦”的心理暗示​​:
    在“身材焦虑”弥漫的当下,许多消费者将“腹泻”等同于“排毒”“燃脂”,甚至视作“减肥见效”的信号。一次次跑厕所的过程中,许多人沉浸于“我在变瘦”的自我安慰。
  2. ​社交货币与话题消费​​:
    “你拉了吗?多久拉的?”成为消费者之间的新型社交话题。分享“腹泻体验”在社交媒体上获取点赞和互动,形成一种荒诞却真实的娱乐化消费文化。
  3. ​对“健康”标签的盲目追逐​​:
    该品牌长期以“有机”“低卡”“功能性”为宣传重点,先后推出过“助眠酸奶”“胶原蛋白酸奶”,甚至一度涉足“壮阳”概念(后被查处)。尽管屡次被罚,仍有一批忠实用户愿意为“健康幻想”买单。

从青藏高原到都市网红:一个品牌的争议崛起

该品牌创立于2012年,自称灵感源自青海一位卖酸奶的老奶奶,初衷是“把青藏地区的酸奶带给都市人”。然而,它的发展路径却愈发偏离传统酸奶赛道。

2018年起,品牌转向“新茶饮式酸奶”,加入水果、小料,后又引入胶原蛋白、玻尿酸、藻蓝蛋白等成分,打出“美容”“抗炎”“增强免疫”等宣传口号。2023年,推出“畅系列”,以高剂量益生菌为卖点,正式开启“腹泻营销”。

资本也大力助推。该品牌在2020年、2021年先后完成两轮融资,B轮金额超2亿元。近年来,现制酸奶赛道持续升温,企业数量激增,竞争日趋激烈。

然而,争议从未停止。2021年,该品牌因宣称酸奶可“延缓衰老”“对抗炎症”被罚款6万元;2024年,又因暗示“壮阳”功效被市场监管部门调查整改。

高定价与“保健品逻辑”:酸奶还是“泻药”?

现制酸奶均价30元以上,背后是高昂的成本:短保期、冷链运输、高端配料。但行业媒体分析指出,品牌更倾向于通过“功能化叙事”提高溢价——要么加入牛油果、榴莲等高价值水果,要么走向“保健品化”,为酸奶植入健康、减肥、美容等概念,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功效买单。

某种程度上,这款酸奶已不再是一种食品,而是披着酸奶外衣的“轻泻产品”或“体重管理工具”。它精准抓住了当代年轻人对健康、身材的焦虑,用“一杯见效”的强烈体感替代了长期、科学的营养管理。

理性消费与监管警示: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医学专家一致强调,益生菌并非越多越好,膳食纤维也需适量。盲目追求“畅快”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失衡,甚至引发急性肠胃炎。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曾公开提醒:“食品不得明示或暗示治疗功能,不得夸大宣传功效。”尽管该品牌在屡次整改中调整话术,但仍游走在“暗示”与“明示”的边缘。

作为消费者,我们是否应该反思:
当一杯酸奶不再追求美味与营养,而是以“腹泻”作为卖点;
当“健康”被异化为“排泻”,“自律”被曲解为“自虐”……
我们究竟是在为健康投资,还是在为焦虑买单?

也许,真正的“健康”,不在于一杯酸奶能让你跑几次厕所,而在于科学饮食、合理运动、稳定作息带来的长期价值。
而任何一种食品,如果只有“泻”没有“爱”,终究难以走远。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