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作曲家何占豪在《梁祝》66周年音乐会上收获全场生日祝福,用一生践行“为人民创作”的艺术初心。
2025年七夕之夜,广州中山纪念堂。当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最后一个音符缓缓消散在空气中,观众还沉浸在化蝶的凄美意境中时,舞台突然亮起温暖的灯光。一辆载着生日蛋糕的小车缓缓推出,乐团奏响欢快的《祝你生日快乐》。这一天,正是《梁祝》主创之一、世界级作曲家何占豪的92岁寿辰。

01 七夕夜的特别礼物:从《梁祝》到生日歌
这场名为“梁祝66周年何占豪作品大型东方交响音乐会”的演出,选择在七夕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举行,别具深意。92岁高龄的何占豪与国际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联袂登台,再现了这首跨越半个多世纪依然动人的经典之作。
当生日歌声响起,台下观众纷纷起身,鼓掌合唱,用最真挚的方式向这位用音乐书写了几代中国人情感记忆的老艺术家表达敬意。何占豪站在舞台中央,目光温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个夜晚,他不仅收获了观众对《梁祝》的热烈掌声,更收到了来自广州乐迷们最特别的生日祝福。
02 人民艺术家:用音乐服务人民的初心
“我希望我写的乐曲能为广大老百姓服务,希望他们喜欢。”何占豪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这样总结自己近七十载的艺术人生。从青年才俊到鲐背之年,从家喻户晓的《梁祝》到近期实现全球首发的民乐版古筝协奏曲《乱世情》,他始终怀揣赤子之心,将源自人民生活的旋律淬炼成经典,再回馈给人民。
回忆起《梁祝》的创作历程,何占豪强调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年他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学们下厂下乡为农民演奏时发现,虽然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好听”,但老百姓更熟悉、更易理解的是越剧、沪剧等民族音乐形式。这个发现促使他们创作了弦乐四重奏《小梁祝》,成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旋律的源头。
03 创新与传承:从《梁祝》到《乱世情》
92岁的何占豪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此次在广州首演的民族管弦乐版《乱世情》,展现了他不老的艺术生命力。这部作品改编自他的交响乐作品,讲述岳飞与秦桧的后代放下世仇、共御外侮的爱国故事,蕴含着“两岸一家亲”的创作初衷。
改编过程堪称“极限任务”——何占豪在短短二十天内完成了从交响乐到民乐的彻底改编。他解释说:“在力度的塑造上,交响乐团靠的是弦乐和铜管,民乐借助的则是打击乐和弹拨乐,功能不一样。音区也不同,需要深谙每种乐器的‘脾性’。”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幻,何占豪始终坚持核心不变:“情感表达不改变!”为了保证艺术质量,他动用践行多年的“分段睡眠创作法”:晚上8点入睡,10点半起床工作4小时,喝点小酒助眠后再睡个回笼觉。“晚上是形象思维,写旋律要真情实感;白天是逻辑思维,适合配器。”
04 感恩与寄语:一位长者的音乐哲学
何占豪的音乐里充满了“爱”,无论是《梁祝》的凄美爱情,还是《乱世情》的家国之爱。这份感知爱、表达爱的能力,源自他的人生哲学——感恩。
“你要记得人家对你的好,不要记人家对你的不好。”何占豪分享人生经历时,言语中满是豁达与感念。他始终感恩在杭州求学时一位同乡校工的雪中送炭,更感恩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何占豪。”正因如此,他创作了大量红色题材作品,用音乐回报这份恩情。
面对年轻一代音乐人,何占豪极尽包容与理解,但也流露出深深忧思。他恳切地寄语青年音乐人:“你们还要学民歌,要学民间音乐。”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一些网络歌曲:“现在部分电视剧歌曲只是口水歌……而歌是唱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他担忧年轻一代失去对民族音乐语言的掌握,创作将成为无源之水。
05 不朽的经典:66年后的今天与未来
回望66年岁月,《梁祝》至今仍是中国音乐作品的一座丰碑。它突破了西方奏鸣曲的固有结构范式,以中国传统乐曲的形象思维为基础,采用带有鲜明段落标题的多段体结构,让乐声一响,听众脑海中便浮现翩翩彩蝶。
何占豪将自己的艺术理念总结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正是他对中国音乐未来的最大期盼——希望青年一代能深深扎根于民族音乐的肥沃土壤,吸收西方优秀的技法和形式,创作出能与世界对话、又不失中国魂的音乐作品。
这场七夕之夜的音乐会,不仅是对一部经典作品的致敬,更是对一位92岁艺术家毕生追求的礼赞。当《生日快乐》的旋律在《梁祝》余音中响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长者的笑容,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种始终为人民而创作、从民族音乐中汲取营养的艺术精神,正在新一代音乐人手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