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赵女士在赫锐斯健身房游泳后因水质问题感染甲型肝炎,4天内暴瘦8斤并一度病危,卫生部门检测确认泳池余氯超标,涉事健身房面临处罚。
2025年8月,浙江嘉兴的赵女士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甲型肝炎被迫取消出国旅行,甚至一度收到“病危通知”。她将病因指向家附近赫锐斯健身房的露天泳池——游泳时呛入的“悬浮黑色杂质”与卫生部门检测出的“余氯超标”,让这场意外成为公共卫生与消费者权益的双重拷问。

一、从游泳到病危:24天内的健康崩塌
- “吐一天瘦8斤”的诡异症状
7月11日,赵女士首次在赫锐斯健身房游泳后察觉水质异常,但因行程计划,她于8月4日再次前往。当天上午,她在泳池呛水后剧烈呕吐,次日体重骤降4斤,误以为“肠胃不适”;8月8日,体重再减4斤并出现肝衰竭症状,急诊医生下达病危通知,诊断为“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 - 甲肝的传播链:泳池为何成隐患?
甲肝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污染的水源、食物或密切接触均可感染。赵女士回忆:“泳池水中有悬浮黑色块状物,教练用网兜打捞”,而卫生部门首次检测确认余氯超标(消毒不达标),增加了病毒存活风险。尽管健身房辩称“室外泳池有杂质很正常”,但甲肝病毒在60℃以下可存活,若泳池未定期彻底换水或消毒,极易成为传播温床。 - 被中断的人生计划
原定8月9日的菲律宾潜水之旅因住院泡汤,九千元医疗费与行程损失让赵女士决心维权。她强调:“我只想曝光问题,避免更多人受害。”
二、泳池卫生乱象:监管漏洞与行业潜规则
- 水质检测的“双重标准”
海宁市卫健局两次抽检泳池,首次结果余氯超标,但第二次报告未出。健身房经理以“卫生局未勒令停业”为由拒绝担责,却回避了“四五天换一次水”的清洁频率是否合规。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泳池应每日监测水质并公示,余氯超标可能引发黏膜刺激,更掩盖了消毒不彻底的隐患。 - 室外泳池的“天然风险”
露天泳池易受落叶、昆虫污染,若清理不及时,可能混入携带病毒的排泄物。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即因食用被粪便污染的毛蚶引发,而泳池若被污染,呛水者无异于“直接饮用病毒”。 - 消费者维权困境
赵女士退卡时被索手续费,而健身房以“其他顾客未感染”推责。律师指出,若卫生检测坐实违规,健身房需承担医疗费与赔偿,但“个体感染与泳池的因果关系”取证难度大。
三、甲肝阴影下的公共卫生警示
- 个人防护:游泳前后的“三查”
- 查水质:观察泳池是否清澈、无悬浮物,入口处应公示当日检测结果;
- 查消毒:正规泳池需配备浸脚池、强制淋浴设施,余氯浓度应保持在0.3-1.0mg/L;
- 查症状:游泳后若出现呕吐、黄疸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并报告卫生部门。
- 机构责任:从“被动整改”到“主动防控”
泳池运营方应严格执行“一客一消毒”制度,对更衣室、扶手等高频接触区域加强消杀;卫生部门需加大抽检力度,对违规场所公开曝光并重罚。 - 疫情上报机制的重要性
2009年河南叶县幼儿园36名幼儿感染甲肝事件中,因防保组隐瞒疫情导致扩散,责任人被刑拘。此次事件若证实为泳池传播,需警惕聚集性感染风险。
结语:一池清水,何以成为健康“杀手”?
赵女士的遭遇绝非孤例。从“病危通知”到“旅行梦碎”,这场意外揭露了休闲场所卫生管理的盲区。正如网友所言:“泳池的水,该是蓝色的健康,而不是黑色的威胁。”当消费者将信任托付给公共场所,监管与运营方更应以透明与责任回应。唯有如此,“畅游”才不至于变成“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