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喜雨解旱情,科技农田保丰收。”
——这场及时雨缓解了河南持续月余的干旱,而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技术则为粮食稳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8月6日至9日,河南大地迎来了一场久违的甘霖。在周口市商水县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刘天华蹲下身,抓起一把湿润的泥土轻轻捻开,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场持续三天的降雨,不仅浸润了干渴的玉米地,更缓解了持续月余的旱情焦虑。在河南这个中国第二产粮大省,每一场雨都牵动着千万农民的心弦,也折射出中国农业抗旱的深层图景。

旱魃肆虐下的中原粮仓
今年7月,河南遭遇了1961年以来最炎热的夏天。省气象局数据显示,当月平均气温高达30.5℃,较常年异常偏高3.2℃,豫东、豫南地区持续缺墒。在驻马店市汝南县,”90后”新农人王子明回忆道:”玉米叶子都卷成了筒,地里的裂缝能塞进手掌。”这位种植1700多亩玉米的年轻人,整个7月都在组织农机昼夜不停地浇灌,仅电费就多支出近万元。
干旱背后是一组令人忧心的数字:河南7600万亩秋粮中,玉米占比超过70%,而7月正是玉米抽雄吐丝的关键期,此时缺水将直接导致授粉不良、穗粒数减少。省农业农村厅的监测显示,截至8月初,全省受旱面积已达890万亩,部分丘陵岗地作物出现叶片枯黄现象。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指出:”玉米在开花期对水分敏感,连续7天缺水就可能造成10%-15%的减产。”
高标准农田的”抗旱答卷”
在这场与旱情的较量中,河南近年来建设的8808万亩高标准农田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商水县,刘天华流转的4000亩土地全部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地头的115万眼机井构成了抗旱保收的生命线。”浇地时打开手机APP就能远程控制喷灌设备,比传统大水漫灌节水40%。”刘天华展示的智能灌溉系统,正是河南2024年新建高标准农田的标配。
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处处长黄幸福算了一笔账:与传统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的灌溉周期缩短2/3,每亩节水50立方米,抗旱能力提升30%以上。在平顶山叶县,农业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当含水量低于60%时自动触发预警,指导农民精准灌溉。这种”以水定需”的智慧农业模式,使当地在今年旱情中减少灌溉成本约1200万元。
雨后的田野新课题
立秋降雨虽然缓解了旱情,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8月10日,省农业农村厅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防范局地强降水可能引发的渍涝灾害。在漯河市郾城区,农技人员正指导农民开挖田间排水沟,”玉米根系缺氧48小时就会烂根,必须确保雨后田里不积水。”高级农艺师王建军解释道。
与此同时,农业保险理赔工作也在同步展开。中华财险河南分公司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全省已受理旱灾报案3872件,查勘定损面积达56万亩。在金融支农创新方面,中原银行推出的”抗旱贷”产品,为受灾农户提供最长3年、利率优惠2个百分点的专项贷款,目前已发放1.2亿元。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站在雨后的田埂上,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郭天财望着正在拔节的玉米感慨:”现在的农民不再完全看老天脸色吃饭了。”他所说的变化,体现在多个维度:气象部门建立的”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预警体系,可提前72小时发布精准到乡镇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省农科院培育的”豫单9953″等抗旱玉米品种,在持续干旱条件下仍能保持85%以上的产量;全省组建的1.2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小农户提供”托管式”抗旱服务。
这场立秋时节的喜雨,恰似一面多棱镜,映照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多个侧面:既有基础设施升级带来的抗灾韧性增强,也有科技创新赋予的生产方式变革,更有新型经营主体展现的生机活力。当刘天华们不再为一场雨而彻夜难眠,当王子明们能够从容应对极端天气,中国碗里的河南粮,正书写着从”望天收”到”稳产保供”的时代新篇。在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每一滴雨水的故事,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