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农资骗局调查:千个”专家”账号背后的流量黑产链

央视揭”祥禾农业”千个假农技账号黑产链:演员扮专家卖伪劣农资,年销1.8亿坑农害农。 当”史老师”身着印有”农业研究所&…

央视揭”祥禾农业”千个假农技账号黑产链:演员扮专家卖伪劣农资,年销1.8亿坑农害农。

当”史老师”身着印有”农业研究所”字样的白大褂,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花生膨大秘方”时,这位在抖音拥有12.9万粉丝的”农技专家”,其真实身份竟是河南某主持培训机构的播音老师。央视《财经调查》记者历时三个月的暗访,揭开了以”祥禾农业”为代表的网红农资骗局产业链——上千个”农技专家”账号背后,是同一批根本不懂农业的演员,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本,将假冒伪劣农资产品销往全国农村地区。

一、流水线造”专家”:从人设打造到话术培训

在河南濮阳的一处民宅内,记者见到了”祥禾农业”的孵化基地。这个不足200平米的房间里,每天能产出300条”农技科普”视频。其运作模式堪比工厂流水线:

  1. ​人设包装​​:根据年龄分为”老专家”(55岁以上)、”农大教授”(40-50岁)、”助农大学生”(20-30岁)三类
  2. ​形象设计​​:白大褂、眼镜、农药架是标配道具,背景挂”XX农科院”横幅
  3. ​话术培训​​:新入职者需背诵《农资销售36计》,掌握”农资店绝不会告诉你”等话术

“我们不需要懂农业,只需要会表演。”团队负责人展示的”爆款公式”显示:前30秒讲”食盐杀虫”等伪科学,中间20秒”揭穿”伪科学,最后10秒推荐自家产品,这种”先立后破”的剧本能让转化率提升3倍。

二、伪科学传播链:从”啤酒增产”到”味精防病”

记者获得的内部资料显示,这些账号传播的所谓”妙招”实为精心设计的骗局:

  • ​味精防病​​:宣称1:100比例可防治小麦赤霉病,实则加速病菌繁殖
  • ​啤酒增产​​:误导农民用过期啤酒浇地,导致多地玉米绝收
  • ​食盐杀虫​​:造成土壤盐渍化,河南某村200亩花生地因此减产60%

中国农科院专家指出,这些”妙招”不仅无效,有些配方甚至比农药危害更大。但荒谬的是,在某短视频平台算法推荐下,”啤酒浇地”话题播放量高达2.3亿次,远超正规农技内容。

三、暴利黑产链:9.9元”神药”的财富密码

“祥禾农资总店”的财务流水显示,其爆款产品”科沃华花生膨大剂”成本仅1.2元/袋,售价却达9.9元,利润率超过700%。更触目惊心的是:

  • ​产品造假​​:检测显示所谓”膨大剂”实为葡萄糖粉
  • ​销量造假​​:通过群控软件制造”10万+”购买假象
  • ​评价造假​​:雇佣水军刷5000条”效果显著”好评

据团队负责人透露,其旗下1000多个账号日均带货超50万元,2024年总销售额达1.8亿元。最”成功”的”助农大学生”人设账号,单月佣金就能突破80万元。

四、平台监管失守:算法如何助推骗局

调查发现,这些骗局账号得以泛滥,与平台机制密切相关:

  1. ​流量倾斜​​:带”农技””助农”标签的内容获额外推荐
  2. ​审核漏洞​​:白大褂、农药架等元素可通过”场景审核”
  3. ​变现便利​​:开通小店无需农业资质证明

某平台内部人士透露,农业类内容因其”下沉市场”属性,一直是重点扶持领域,”只要不出现明显违规词,系统很难识别真伪”。

五、农民之痛:从经济损失到信任危机

河北邯郸农民老张的遭遇颇具代表性:

  • ​被骗经历​​:购买”史老师”推荐的”膨大剂”,导致5亩花生绝收
  • ​维权困境​​:投诉后被拉黑,平台以”个人种植不当”为由不予处理
  • ​后续影响​​:因误用”食盐杀虫”配方,土壤需三年修复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类似骗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10亿元,更严重的是,真正农技专家的短视频账号,因”不够生动”而普遍掉粉30%以上。

六、法律困局:新型诈骗的监管盲区

当前治理面临三大难题:

  1. ​定性困难​​:难以证明产品与减产的直接因果关系
  2. ​管辖争议​​:短视频平台、MCN机构、销售方责任划分模糊
  3. ​量刑标准​​:网络销售伪劣农资尚无专门司法解释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指出,这类骗局实为”知识型诈骗”,比传统假货危害更大,亟需修订《电子商务法》,将”虚假知识营销”纳入规制范围。

在这场”表演式助农”的闹剧中,最讽刺的莫过于”祥禾农业”负责人的那句话:”哪天农资不好卖了,我们就改卖袜子。”当流量成为唯一信仰,当表演取代真实知识,受损的不仅是农民的钱包,更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基石。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在算法统治的内容生态里,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知识网红”?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