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流于形式,责任划分模糊不清,工业风险意识淡薄,六名大学生的生命代价警示实践教学必须重构安全体系。”
2025年7月23日,内蒙古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内,一场本应平淡无奇的参观学习活动演变成了一场骇人听闻的悲剧。六名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他们的年龄定格在20至22岁——在浮选车间因格栅板突然脱落而坠入浮选槽,最终溺亡。这起事故不仅撕碎了六个家庭的希望,更在高等教育与工业实践的安全衔接处撕开了一道血淋淋的伤口。

安全教育的”形式主义陷阱”
根据报道,师生团队在7月21日抵达当天接受了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看似符合常规流程。然而,这种培训往往陷入”走过场”的困境——参与者签个名,听些泛泛而谈的注意事项,就算完成了任务。更令人不安的是,浮选车间的格栅板作为关键安全设施,其日常检查维护是否存在疏漏?钢制结构的格栅板为何会突然脱落?这些致命细节在常规安全教育中很可能被轻描淡写地带过。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东北大学第三次组织学生到该矿实习。前两次的”平安无事”可能造成了安全意识的麻痹,形成了”路径依赖”——校方和企业都默认了既有流程的安全性,却忽视了工业环境中风险因素的动态变化。这种”经验主义”思维在安全生产领域尤为危险。
实践教学的”责任模糊地带”
东北大学与中国黄金集团签署的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在法律层面明确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安全责任的划分往往模糊不清。学校认为学生进入企业后就该由企业全权负责安全管理;企业则认为学校派出的教师应承担主要监护责任。这种”责任真空”导致安全监管出现漏洞。
更值得深思的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将浮选生产实习设为2学分的必修课程,凸显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当实践环节变成”打卡式”的参观,当学生们排着队走过危险区域而没有得到充分的风险警示,这种实践教育的价值何在?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工程师,他们首先应该学会的是对工业环境保持敬畏之心。
工业安全的”冰山效应”
浮选车间主任强调浮选槽”不存在强酸、强碱和高温状况”,似乎想淡化事故的惨烈程度。但PH值8-9的碱性环境和三四十摄氏度的温度,足以在短时间内造成溺水者失去意识。更关键的是,2米高的坠落高度加上浮选槽内可能的搅拌装置,构成了致命的组合。
这起事故暴露了工业环境中被忽视的”平常风险”——那些因为长期存在而被视为”正常”的危险因素。格栅板作为常见设施,其安全性往往被想当然;浮选槽作为常规设备,其潜在危险被低估。正是这种对”日常风险”的麻木,酿成了最惨痛的教训。
高等教育实践的安全革命
面对悲剧,各方反应迅速——内蒙古自治区提级调查,成立多个工作组,东北大学派出心理辅导团队。但这些善后措施无法挽回逝去的生命。我们需要的是从根本上重构高等教育实践的安全体系:
首先,必须建立校企联动的安全责任机制,明确每一个环节的责任主体,消除监管盲区。其次,实践课程应当引入专业的第三方安全评估,对实习环境进行独立、严格的安全认证。再次,安全教育必须从”形式”走向”实质”,针对特定实习环境开展有针对性的危险预演和应急训练。最后,应当建立实践教学的”熔断机制”,当安全条件不达标时,有权立即中止活动。
这六位年轻人的生命代价太过沉重。他们本该成为矿业领域的未来之星,却在一场本可避免的事故中陨落。当我们哀悼逝者、安慰生者时,更需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审视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安全黑洞。只有将”安全第一”从口号转化为贯穿实践教育全流程的行动准则,才能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教育的初心不被鲜血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