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绿色交响:生态守护与绿色发展的西藏实践

今天是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 青藏高原,这片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神奇土地,正在谱写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乐章。从羌塘草原上藏羚羊的自由驰骋,到…

今天是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

青藏高原,这片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神奇土地,正在谱写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乐章。从羌塘草原上藏羚羊的自由驰骋,到雅鲁藏布江畔光伏板下的芦笋田;从林芝林海郁郁葱葱的冷杉林,到纳木错湖畔生态管护员欣慰的笑容——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这是一条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的道路,是一条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道路,更是一条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智慧的道路。在这片占中国国土面积八分之一的广袤高原上,每一寸绿色都凝结着艰辛与智慧,每一次生态修复都承载着希望与未来。

从生态脆弱到绿色长城:西藏的生态修复奇迹

西藏的生态地位举足轻重——作为”亚洲水塔”,这里孕育了亚洲多条大江大河,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源自这片高原。然而,上世纪的风沙肆虐曾让许多地区饱受生态恶化之苦。”只要你说话,沙子就会掉下来”,这句流传于山南市隆子县的谚语,生动描绘了当年的生态困境。面对挑战,西藏人民没有退缩,而是展开了一场历时数十年的绿色接力。

在隆子县,几代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沙棘种植工程,已将昔日的荒凉河谷变为50.33平方千米的沙棘林海,形成了一条长达40公里的绿色长廊,森林覆盖率超过40%。护林员索朗仁增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蜕变:”现在我们还推行林草共生的新模式,在沙棘树下种植苜蓿草,不但有生态价值,还有经济效益。”这种”生态+经济”的模式,正是西藏生态修复的智慧所在。类似的奇迹也在雅鲁藏布江畔上演——扎囊县章达村从”酥油上都蒙着土”的风沙之地,变身为绿意盎然的芦笋基地,累计带动群众增收6300余万元。南京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的技术团队用腐熟牛羊粪改良沙地,培育出的”雅藏芦笋”不仅让沙地披上绿装,更成为畅销上海、长沙的高端农产品。

西藏的生态修复已从单一的植树造林迈向”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治理的新阶段。通过实施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保护与修复、藏东南高原生态保护与修复、”两江四河”造林绿化与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西藏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各类沙化土地面积较前期减少了3.5万公顷。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南北山绿化工程”,这项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播种造林、巩固提升造林100余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2亿余株,将昔日的”光山秃岭”变为”绿色林海”。

制度创新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2021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正式施行,这是西藏首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法规。条例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地、绿色发展试验地、自然保护样板地、生态富民先行地”为目标,将西藏50%以上的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47个,总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西藏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个所有地市均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省份,生态保护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生态产业化的西藏路径:从绿色颜值到金色价值

生态保护如何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西藏给出的答案是: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在这片世界屋脊上,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产业正蓬勃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守护绿水青山的人们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清洁能源已成为西藏的支柱产业。在扎囊县扎其乡罗堆村,50兆瓦光伏治沙示范项目不仅用一排排光伏板挡住风沙,年发电量更达1亿千瓦时,相当于少排放8.5万吨二氧化碳;光伏板下,耐旱植物顽强生长,形成”板上发电、板下治沙”的立体模式。目前,西藏已建在建电力装机容量突破290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96%,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地区。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清洁电力,正通过日益完善的电网设施,点亮千家万户,也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着西藏力量。

生态旅游让”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的千年桃林,每年春天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观赏”雪峰映桃花”的奇景。村民次旦扎西介绍:”桃花节赚足人气,2024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人均收入超4万元。”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改造藏式民居为民宿,村民们共享生态旅游红利。2024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6389万人次,旅游总花费达746亿元,生态旅游已成为富民兴藏的重要支柱。在波密桃花福地,村民旺姆的民宿每年桃花节期间需提前两三个月预订,年收入超过30万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绿色农业为高原特色产品镀上”金”字招牌。西藏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云端牧场、黄金奶源”名片,取得有机牧草、有机牦牛、有机牦牛奶等认证,与色尼区12个乡镇、134个村结成产业联盟,带动牧民转变养殖观念,从”小、粗、散”走向现代化。墨脱县在援藏工作队帮扶下,建成高山有机茶园103个,茶树种植总面积1.9万亩,让高山有机茶成为惠民”绿色银行”。目前,西藏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总数达404个,类乌齐牦牛、岗巴羊、工布江达藏猪等品牌影响力日益凸显,成为农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西藏的生态产业化探索呈现出鲜明特点:科技赋能传统智慧并重。一方面,西藏积极引进现代农业科技,如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公司的高原有机蔬果产业园,芦笋年均亩产达2000千克,每亩年均毛利润约10万元;另一方面,西藏也注重挖掘民族传统生态智慧,如《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专门规定要”弘扬民族传统优秀生态智慧”。这种古今融合的发展思路,使西藏的生态产业既具现代性,又不失地域特色。

共建共享:生态惠民的新时代篇章

生态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惠民富民。西藏创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农牧民在守护家园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生态岗位制度是西藏的一大创举。曾经的伐木工次仁布嘎,如今成为鲁朗林海的生态管护员,每月不仅有工资,还能领取生态补偿金。在西藏,像次仁布嘎这样的生态管护员已有51.6万名。2021年至2024年,西藏累计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136.8亿元,使226.22万农牧民受益;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1.47亿元,为10.3万农林群众提供专(兼)职公益林管护工作。这些举措让农牧民端上”生态碗”,吃上”绿色饭”,从生态保护的”旁观者”变为”主力军”。

生态搬迁工程为极高海拔地区群众打开新生活。那曲市安多县扎仁镇的生态管护员桑次,在巡护时发现受伤藏羚羊后立即联系保护区工作人员救治,体现了搬迁群众生态意识的提升。西藏实施极高海拔和自然保护地生态搬迁工程,通过”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安置政策,既减少了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区的干扰,又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活条件。藏羚羊种群数量从20世纪最低谷时的7万余只增长到如今30余万只,印证了生态搬迁的显著成效。

乡村建设让雪域村庄焕发新颜。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结巴村的达娃家,新砌的卫生厕所亮亮堂堂,牲畜圈舍搬到了远处,告别了”一下雨满院泥”的窘境。截至目前,西藏累计建设820个和美乡村,43.62万户人家告别如厕难,50万余户实现人畜分离,户厕普及率和人畜分离率分别达80%、90%。拉萨经开区研发的高原多功能炊具、纯钛保温杯等七大类30余种产品,2023年上半年销售量达20余万元,受益人群超100万,满足了高原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西藏的生态惠民实践,创造了一个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动案例。羌塘草原上的藏羚羊、黑颈鹤与牧民和谐共处;雅鲁藏布江畔的光伏板下,芦笋田与沙地治理相得益彰;林芝林海中的生态管护员,既是绿色卫士,又是生态受益者。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事业,凝聚起保护生态的磅礴力量。

西藏实践的全球意义:生态文明高地的中国智慧

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一域,更有着全国乃至全球意义。作为”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西藏的生态状况直接影响着北半球气候系统和亚洲水资源安全。西藏的实践,为全球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国家公园建设彰显西藏担当。西藏积极推进羌塘、珠穆朗玛峰等5个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加快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那曲市国家公园创建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何应前介绍:”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把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护得稳稳的。”这些国家公园不仅保护了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物种,如藏羚羊、野牦牛和藏野驴,也为全球高原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范本。西藏还推动珠穆朗玛峰、羌塘等区域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推进青藏高原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申遗项目,展现了中国保护全球生态的负责任态度。

碳汇经济探索体现西藏贡献。西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24年林芝市完成7县(市、区)森林、草原、湿地生物量和碳汇储量计量与分析,初步估算碳储量经济价值约2169.48亿元。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努力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为国家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承诺贡献力量。西藏的碳汇探索,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提供了有益参考。

国际示范展现西藏智慧。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上生态脆弱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中国方案。西藏形成”生态良好、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共存局面,破解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的迷思。西藏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原则,将50%以上的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主要江河湖泊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这些成就为全球生态治理树立了标杆。

西藏的生态文明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求”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西藏各族人民牢记嘱托,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雪域高原的绿色奇迹,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正朝着”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正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篇章,奏响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壮美交响。正如《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所描绘的愿景:西藏将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地、绿色发展试验地、自然保护样板地、生态富民先行地,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雪域高原的绿色交响,是生态的诗行,也是发展的乐章,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壮丽史诗。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绿色已成为最亮丽的底色,生态已成为最宝贵的财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最动人的风景。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