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遭遇历史性干旱,958万亩小麦受灾,政府农民合力抗旱保粮,科技与传统智慧并用守护”中原粮仓”,折射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挑战与韧性。
在河南广袤的平原上,本该绿浪翻滚的麦田正褪去生机。2025年春夏之交,一场历史罕见的干旱席卷中原大地,958.2万亩小麦——相当于两个郑州市的面积——在烈日下艰难喘息。这场干旱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一场关于中国粮食安全的压力测试,它暴露出传统农业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脆弱性,也见证了从政府到农民的全民抗旱史诗。

一、干旱的警示:气候变化下的农业脆弱性
这场干旱来得异常凶猛。气象数据显示,2025年春季河南降水量较常年减少68%,创下自1978年有完整记录以来的最低值。豫西地区的土壤墒情监测仪显示,40厘米耕作层含水量已跌破作物生长临界点。这种极端气候并非偶然——国家气候中心的报告指出,过去十年华北平原干旱频率增加了42%,持续时间延长了1.8倍,全球变暖正在改写中国的农业版图。
更令人忧心的是时间节点的巧合。4月下旬正值小麦抽穗扬花的关键期,此时缺水将直接导致穗粒数锐减。农业专家测算,持续干旱可能使豫西部分地块减产50%以上,这对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意味着什么?全省小麦产量占全国28%,每年调出商品粮超过300亿斤,旱情牵动着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神经。
二、科技抗旱:现代农业的应急响应
面对危机,一套科技抗旱体系正在田间地头迅速构建。在洛阳偃师的高标准农田,智能灌溉系统通过5G+物联网技术,将每立方米水的利用效率提升至传统漫灌的3倍;周口西华的农民手持手机APP,就能操控无人机进行叶面肥喷施,这种”营养输液”可降低作物蒸腾量20%;更令人惊叹的是卫星遥感监测网,它能精确到每块田的旱情等级,为政府决策提供厘米级数据支撑。
但这些高科技手段的普及率仍显不足。河南农业农村厅的统计显示,全省节水灌溉覆盖率仅41%,多数农户仍依赖传统井灌。在宜阳县,我们看到老农李建国用塑料瓶自制滴灌装置——这种”土法上马”的智慧背后,是农业基础设施的短板。正如一位农技专家感叹:”我们有了北斗导航的无人拖拉机,却还没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灌溉难题。”
三、制度韧性:从应急响应到长效机制
灾害面前,中国特色的农业治理体系展现出独特优势。国务院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抗旱应急响应,财政部下拨12亿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河南省创新推出”抗旱贷”金融产品,3天内为受灾农户发放贷款4.7亿元;保险机构启动快速理赔通道,小麦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率提升至89%。这种多部门联动的”组合拳”,为焦渴的麦田注入了制度活水。
但更深层的矛盾逐渐浮现。在三门峡的黄土丘陵区,我们发现许多小型水库仍处于”带病运行”状态。水利部门坦言:”抗旱时想起修水库,雨来了又忘脑后,这种运动式治理该转型了。”事实上,河南尚有1800座小型水库需要除险加固,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呼吁着更长效的投入机制。
四、农民的坚守:土地上的生存智慧
烈日下,64岁的王凤兰老人正用脸盆从三轮车水箱里舀水浇地。她家8亩麦子全部受灾,但拒绝领取政府发放的救灾款:”我还能干,把钱给更困难的人。”在巩义市,青年农民张伟组建了”抗旱互助组”,二十多户人家轮流使用唯一的水泵。这些朴实的坚守,构成了中国粮食安全最深厚的底色。
更令人动容的是农民的自我革新。许多农户开始尝试种植抗旱新品种”豫麦68″,其根系能深入土壤1.5米汲取水分;部分合作社调整种植结构,改种耐旱的谷子、高粱。洛宁县农技站站长李建军说得好:”大旱逼着我们跳出舒适区,这或许是农业转型的契机。”
站在龟裂的田埂上,远处传来抗旱服务队的发电机轰鸣。这场干旱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不只是一组减产数据,更是一次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深刻拷问:当极端气候成为新常态,我们是否准备好了答案?从王凤兰老人皲裂的双手到无人机的精准灌溉,从应急救灾款的快速下达到水库除险加固的缓慢推进,这场粮食安全保卫战,仍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