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养老金涨幅垫底折射经济大省的养老困境,需制度创新破解”未富先老”的结构性矛盾。
七月的成都,烈日炙烤着大地。在锦江区的一家菜市场里,68岁的退休教师张素芬正攥着皱巴巴的购物清单反复盘算。”空心菜从三块五涨到四块二,猪肉一斤涨了两块多…”她无奈地摇摇头,最终只买了半斤肉和几样最便宜的蔬菜。这一幕,正是当下四川数百万退休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经济总量全国第五的大省,四川的养老金水平却长期徘徊在全国倒数,2024年平均养老金仅为2951元,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30位。

经济大省与养老穷省的悖论
四川的养老困局首先体现在一组刺眼的数据对比上。2024年,四川GDP总量突破6.5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五,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此同时,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2951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与同处西部的重庆(3258元)相比也相差近10%。更令人忧心的是,四川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与退休前工资之比)已跌破45%,远低于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55%最低标准。
这种”经济大省、养老穷省”的悖论背后,是多重结构性矛盾的叠加。四川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占比高达4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银发国企人”大多在计划经济时期参加工作,缴费年限长但缴费基数低,形成了庞大的历史债务。省人社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四川省养老金历史欠账已突破3800亿元,每年需要财政补贴近500亿元才能维持发放。
涨幅垫底:95元背后的精算困局
2025年的养老金调整方案尚未公布,但精明的退休老人们已经算出了一笔”伤心账”:按照全国平均2%的涨幅,四川多数退休人员每月只能增加57元左右,比2024年的调整金额还少十几块。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在成都,它不够支付一次社区食堂的半月餐费;在绵阳,它抵不上高血压患者一个月的常规药费;在凉山州,它甚至买不起10斤普通大米。
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四川独特的养老金调整公式。与重庆等省市相比,四川的定额调整部分偏低(约20元),工龄挂钩部分前15年每年仅增加0.3元,后15年每年1.3元。更关键的是,基础养老金挂钩比例从2023年的1.2%降至0.6%,这使得拥有3200元基础养老金的退休人员每月只能多拿19.2元。这种”三重压制”导致四川养老金调整幅度持续低于周边省份。
制度之殇:人口结构、财政负担与区域差异
深入分析四川养老困局,三大制度性矛盾尤为突出。首先是”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四川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但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的80%。这种”穷老龄化”特征使得养老基金收支矛盾格外尖锐——全省抚养比(参保职工与退休人员之比)已降至1.8:1,意味着不到两个在职职工要供养一个退休人员。
其次是财政补贴的”两难困境”。作为西部省份,四川财政自给率不足50%,2024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能覆盖支出的46%。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证民生支出占比(目前达65%),又要维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留给养老金补贴的空间极为有限。省财政厅人士透露:”每年近500亿元的养老金补贴,相当于砍掉了两个地铁项目的预算。”
第三是省内严重的区域失衡。成都平原经济区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可达3200元,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阿坝、甘孜等地仅有2600元左右。这种差距在调整机制中进一步放大——三州地区的高龄补贴标准虽比平原地区高20元,但难以弥补基础养老金的巨大落差。在海拔3500米的色达县,72岁的藏族老人泽仁邓珠无奈地说:”每月多给的30块钱,还不够买一瓶氧气罐的钱。”
改革破局:多支柱体系与区域协作
破解四川养老困局,需要构建多层次的解决方案。短期来看,应当建立养老金与物价的联动机制。借鉴上海经验,可在全省推行”基本生活费指数化调整”,当CPI涨幅超过3%时自动启动临时补贴。成都市社科院建议:”可以先将食品价格单独编制指数,对涨幅超过5%的月份发放专项生活补助。”
中期而言,必须加快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设。四川作为全国首批个人养老金试点省份,截至2024年底参保率却不足3%,远低于全国7%的平均水平。金融专家建议:”可在成都试点将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转为个人养老金,同时给予民族地区额外的税收优惠。”
长期来看,需要推动养老基金的全国统筹与区域协作。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测算,如果建立成渝地区养老基金调剂机制,四川每年可获得重庆约80亿元的转移支付。更值得期待的是,正在酝酿的”长江经济带养老协作网”有望让四川获得东部省份的支援,初步估算每年调剂规模可达150亿元。
尊严养老:超越数字的人文关怀
在冰冷的统计数据背后,是活生生的晚年尊严问题。在自贡市的一家养老院,曾经的高级工程师王建国每天要把药片分成两半服用;在泸州的廉租房小区,退休纺织女工李淑华不得不靠捡废品贴补家用。这些故事提醒我们:养老问题本质上是社会公平的试金石。
日本经济学者大前研一曾指出:”老龄化社会的真正危机,不在于财政数字,而在于价值观的重构。”对四川而言,或许应该超越”涨多少”的争论,转而构建包括社区食堂、医养结合、老年再就业等在内的综合支持体系。正如省老龄办负责人所说:”让老人有尊严地生活,需要的不仅是钱袋子,更是一整套社会支持网络。”
七月的最后一周,四川养老金调整方案终于姗姗来迟。当退休老人们戴着老花镜逐字研读文件时,他们期待的或许不仅是那几十块钱的增加,更是一个信号:在这个他们奉献了青春的土地上,晚年生活能够获得基本的保障与尊重。解决四川的养老困局,不仅关乎当下的民生冷暖,更决定着未来每个劳动者对社会的信心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