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术专家到科普冠军,周会芳用”芯片戒酒”的生动演绎,展现医疗科普破圈传播的革新力量。
2025年7月13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聚光灯下,漯河医专二附院的骨科医生周会芳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身份转换。这位平日手持骨钻的手术专家,以《”芯片”助力戒酒 对成瘾说不》的科普演讲,斩获河南省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这场胜利不仅是个人的高光时刻,更折射出中国医疗科普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专业医学知识如何突破学术高墙,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科普的破壁术:从专业术语到大众语言
周会芳的夺冠作品《”芯片”助力戒酒》,展现了一场精妙的”知识降维”过程。她将深奥的脑深部电刺激(DBS)技术,转化为”大脑里的交通警察”这样生动的比喻。这种转化背后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每个类比都经过神经科学专家三重校验,确保通俗不失准确。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监测显示,使用生活化比喻的医学科普,公众理解度能提升63%,记忆留存率提高41%。
备赛过程中,周会芳建立起独特的”三阶测试法”:先讲给同科室护士听,确保基础逻辑通顺;再讲给医院保洁人员听,检验生活化表达是否到位;最后讲给中学生听,验证趣味性能否持续吸引注意力。这种层层递进的测试机制,使其作品最终达成专业性与传播性的完美平衡。
二、舞台上的手术:科普演讲的节奏掌控
决赛现场的评委、央视《健康之路》前制片人王志强评价:”周医生的演讲具有外科手术般的精准节奏。”这体现在她设计的”认知钩子”上——开场用电子烟诱惑青少年的真实案例引发共鸣,每分钟设置一个知识点”爆点”,每120秒插入互动提问保持观众注意力。清华大学传播学实验证实,这种结构化叙事比平铺直叙的信息接收效率高出2.7倍。
随机提问环节更展现其深厚的知识储备。当被问及”芯片戒酒技术的伦理边界”时,她从医学、法律、社会三个维度给出分析,这种跨学科思维正是当代科普工作者亟需的素质。郑州大学科普研究中心主任指出:”顶尖医学科普需要’T型人才’——既有专业深度,又有知识广度。”
三、党建+科普:一家地市级医院的创新实践
漯河医专二附院的科普探索,提供了医疗机构的转型样本。医院党委将科普纳入党建考核体系,形成”三个一”机制:每个党支部组建一支科普小队,每月开展一次社区科普,每季度产出一个精品内容。这种制度设计使该院2024年科普产出量同比激增300%。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全媒体科普矩阵”建设。从病区电视循环播放的《骨科康复操》动画,到扫码即看的《糖友食谱》系列短视频,再到定期举办的”医患角色互换日”,医院构建起立体传播网络。数据显示,该院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从2023年的58%提升至2025年的82%,门诊重复解释率下降37%。
四、后大赛时代:医疗科普的冷思考
周会芳的获奖不是终点,而是一系列新问题的起点。当前医疗科普面临三大矛盾:前沿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公众认知滞后的矛盾;娱乐化表达与科学严谨性的矛盾;流量导向与公益属性的矛盾。这些在”芯片戒酒”这类尖端课题上尤为突出——技术尚未普及,科普却要先行。
中国医师协会正在制定的《医疗科普质量评价标准》,试图建立内容审核的”防火墙”。标准要求:涉及未上市医疗技术,必须标注”研究阶段”;疗效描述需附临床数据来源;风险提示不得小于版面1/5。这套标准已在河南省三甲医院试点,有望明年全国推广。
回到那个掌声雷动的决赛现场,周会芳的获奖感言意味深长:”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治’无知’。每场科普都是另一场没有麻醉的手术——用知识之刀切除认知病灶。”这或许揭示了当代医者的双重使命:在手术台上修复人体,在传播场域重建认知。当越来越多的”周会芳”从诊室走向讲台,中国医疗科普的春天才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