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时代的”李富贵困境”:当善良成为被消费的商品

流量在消费善良,时代正消解本真。 凌晨五点的河南山村,十九岁的李富贵已经发动她那辆二手货车,载着新鲜的豆腐和米面开始了一天的送货。这个习惯性动作她已经坚持了三年,从父母身体不好、叔…

流量在消费善良,时代正消解本真。

凌晨五点的河南山村,十九岁的李富贵已经发动她那辆二手货车,载着新鲜的豆腐和米面开始了一天的送货。这个习惯性动作她已经坚持了三年,从父母身体不好、叔叔残疾那天起,她就默默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她不知道的是,这种朴素的坚持正在将她推向一个现代社会的荒诞剧场——在这里,善良成为被围观的对象,真实变成被质疑的素材,而平凡的生活则成了流量猎人们觊觎的猎物。

李富贵的走红像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她的视频没有滤镜、没有剧本,只有帮老人理发、照相、扫院子的日常,却意外戳中了人们对真实的渴望。在这个表演性生存泛滥的年代,人们太渴望看到未经修饰的生活了。但讽刺的是,当真实真正出现时,围观者又开始怀疑其真实性。”是不是剧本?””赚这么多钱是不是炒作?”——这些质疑背后,是一种更为可怕的社会心理:我们已经失去了相信纯粹善意的能力。

流量经济的野蛮生长催生了一群特殊的”职业猎人”,他们像秃鹫般盘旋在每一个可能的热点上方。那个带着箱子找上门说想学拍视频的男粉丝,不过是众多猎食者中的一个缩影。他们不在乎李富贵凌晨五点就要起床送货的艰辛,不关心她剪视频到半夜的疲惫,他们眼中只有那些可以转化为流量的数字。当李富贵的家庭住址被恶意曝光,父母生活被粗暴打扰时,这场围观已经从猎奇升级为暴力。法国思想家福柯曾揭示的”凝视的权力”在此刻达到极致——被观看者不仅失去了隐私,甚至失去了定义自己生活的权利。

更为吊诡的是公众评判标准的扭曲。李富贵分给老人的糕点是用自己微薄收入买的,免费拍照服务是她挤时间做的,这些原本纯粹的善举,在流量滤镜下却变成了”营销自己”的证据。社会似乎形成了一种奇怪的道德逻辑:穷人就应该永远悲惨,一旦生活稍有改善就必须接受”变质”的指控。这种”苦难崇拜”实质上是一种隐蔽的暴力,它剥夺了底层人民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将他们禁锢在他人设定的悲情叙事中。

李富贵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没有什么能够逃脱被商品化的命运,包括苦难本身。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警告过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灵光”的消逝,而今我们看到的是人性温度的消逝。当李富贵在视频中哭泣,怀念无人打扰的日子时,她实际上是在叩问:为什么我只是想做个好人,却要承受这么多无端的审视和伤害?

面对这种困境,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几个人的觉醒,而是一整套新的社会契约。平台应当建立更完善的隐私保护机制,防止”李富贵们”的个人信息被恶意传播;观众需要培养更健康的消费习惯,学会尊重而非猎奇;监管部门则应对流量经济的野蛮生长设立红线。但最根本的,或许是重建社会成员之间的基本信任——相信善良可以只是善良,而不必是表演或营销。

李富贵还在跑山路送豆腐,车上”今日打豆腐来啦”的纸条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个画面像是对这个浮躁时代的一种无声抗议:无论外界如何喧嚣,总有人选择坚守自己的节奏。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稀缺的品质——不被流量异化的能力。这种品质或许正是治愈这个时代的良药。

当夜幕降临,李富贵结束一天的工作,或许会想起那些单纯帮助老人而无人关注的往日时光。那种不被凝视的自由,那种纯粹出于善意的行动,正是我们这个被流量裹挟的时代最珍贵的遗失物。重建这种可能性,不仅关乎一个农村女孩的尊严,更关乎我们每个人能否在一个过度曝光的世界里,保有不被消费的善良权利。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