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马鞍山村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停采石场,通过深挖红色文化、发展民宿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兴文旅”的华丽转身,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站在马鞍山村新建的观景台上,眼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蜿蜒的徒步小径点缀其间,远处几栋特色民宿升起袅袅炊烟。谁能想到,十年前这里还是炮声震天、粉尘漫天的采石场?这个曾经人均年收入仅8000元的贫困村,如今已蜕变为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的文旅胜地,村民人均收入翻了近三倍。马鞍山村的华丽转身,不仅是一个村庄的逆袭故事,更蕴含着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

一、断腕转型: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抉择
马鞍山村的转型之路始于一场痛定思痛的抉择。村史馆里那些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往日的艰辛:村民们顶着漫天粉尘在采石场劳作,孩子们在轰隆的炮声中捂着耳朵奔跑。村党总支书记赵世龙回忆道:”当时全村80%的收入依赖采石业,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条不可持续的路。”
2016年,在长春市和九台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马鞍山村做出了关停所有采石场的决定。这个看似”自断财路”的举措,实则是基于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村委会带领村民代表赴浙江、贵州等地考察,最终确定了”生态立村、文旅兴村”的发展路径。第一年,村里投入1200万元进行环境整治,清除碎石废渣,复绿山体面积达200亩。
二、红色基因:为绿水青山注入文化灵魂
马鞍山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种树种草”层面,而是深入挖掘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山村,曾是东北抗联重要活动区域,”三下江南”战役在这里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村里精心打造了三条文化体验线路:7.5公里抗联主题徒步路线沿线设置12处历史解说牌;”三下江南”战役纪念馆收藏了200余件珍贵文物;村史馆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村庄发展历程。这些文化项目不仅吸引了大量研学团队,更让游客的停留时间从原来的半天延长至两天一夜。数据显示,2024年红色旅游为村里带来直接收入超800万元。
三、民宿经济:老房子变身”金窝窝”
沿着小南河漫步,20余栋改造一新的民宿构成了马鞍山村最亮丽的风景线。这些由村民老屋改造的民宿,既保留了东北火炕、花格窗等传统元素,又配备了地暖、智能马桶等现代设施。村民刁秀云家的转变最具代表性:她将闲置的老宅以每年2万元的价格租给”如美民宿”统一经营,自己和丈夫则在民宿就业,家庭年收入从过去的3万元跃升至8万元。
村里创新推出的”民宿合作社”模式,让资源整合更高效。合作社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营销,村民可选择自主经营、委托经营或房屋租赁三种参与方式。目前全村已有63户加入合作社,户均年增收2.3万元。这种模式既避免了恶性竞争,又保证了服务品质,成为吉林省民宿发展的样板。
四、产业链延伸:让游客带走”马鞍山味道”
马鞍山村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有把发展局限在”住一晚”的初级消费上,而是构建了完整的文旅产业链。村里的”望山餐厅”所有食材均来自本村,带动了50户农户发展种养殖业;游客中心设立的农产品展销区,月均销售额突破30万元;开发的”抗联粮”杂粮礼盒,成为热销的文创产品。
最富创意的是”一分田”体验项目。游客可以认领10平方米菜地,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控作物生长,收获时既可亲自采摘,也可由村里代发快递。该项目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更通过情感连接培养了稳定的客源。目前已有超过600个城市家庭参与,为村里带来持续收入。
五、人才回流: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
马鞍山村的蜕变,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村里实施的”归雁计划”已吸引23名年轻人返乡创业。32岁的王磊放弃城市白领工作,回村创办了山货直播工作室,去年通过电商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超200万元。村里还与吉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每年接收30余名大学生驻村参与项目建设。
这些新生力量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他们开发的VR抗联体验项目,让红色教育更加生动;运营的短视频账号”马鞍山日记”,粉丝量已突破50万;策划的”星空露营节””山野菜美食季”等活动,成为区域文旅品牌。人才回流不仅解决了农村老龄化问题,更注入了持续发展的活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马鞍山村正在规划更大的发展蓝图:投资建设温泉度假区、开发山地运动项目、申报国家4A级景区……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它的成功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发展理念的重塑、文化基因的激活和产业生态的重构。当炮声隆隆变为笑声阵阵,马鞍山村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