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诈骗盯上未成年人,12岁学生提交作业时被骗22万,网络安全教育亟待加强。”
近日,河南漯河一起涉及12岁中学生的网络诈骗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名初中生在提交作业过程中遭遇精心设计的骗局,导致家庭积蓄22万元在短短几小时内被洗劫一空。这起案件不仅暴露出新型网络诈骗手段的狡猾性,更凸显了当前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随着数字技术深入教育领域,如何保护未成年人远离网络诈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场精心设计的”作业陷阱”
案件中的受害者萌萌(化名)在完成英语作业后,正准备通过某学习软件提交作业视频时,手机突然弹出警告信息:”一个软件,如果不在凌晨十二点前取消的话,将会自动扣除3000块钱作为赔偿。”这种利用时间压力和金钱损失恐吓未成年人的手段,正是诈骗分子针对青少年心理弱点设计的典型套路。
与传统诈骗不同,这起案件呈现出几个显著特征:首先,诈骗者选择学习软件作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日常作业提交场景降低警惕性;其次,采用”自动扣款”话术制造紧迫感,使未成年人在慌乱中失去判断力;更为狡猾的是,诈骗分子以”帮助解决问题”为名,逐步诱导孩子获取父母手机,进而通过远程操控完成资金转移。这种从”作业提交”到”财产损失”的诈骗链条,显示出犯罪分子对教育场景和家庭关系的深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诈骗者不仅盗取了母亲账户中的资金,在孩子不知父亲支付密码的情况下,还通过技术手段获取验证码修改密码,完成了二次盗窃。这种专业化的技术操作表明,此类诈骗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心理操控到技术破解各环节都相当成熟。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的三重缺失
这起案件折射出当前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存在的严重漏洞。首当其冲的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在数字原住民时代,许多家长自身网络安全意识薄弱,既不了解新型诈骗手段,也未能向孩子传授基本的防范知识。案件中的孙女士坦言:”现在的诈骗陷阱太多让人防不胜防”,这正是大多数家长面临的困境——他们自己尚在适应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更难以为孩子提供有效指导。
学校教育系统性不足同样值得关注。尽管信息技术课程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但内容多侧重操作技能,对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实用知识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更矛盾的是,学校一方面限制学生使用手机,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各类APP完成作业提交,这种”双标”做法无形中增加了未成年人的网络暴露风险。
从社会监管层面看,学习类APP的安全管理存在明显疏漏。大量教育软件内置广告、弹窗信息缺乏有效过滤,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本案中,诈骗信息正是通过学习软件传递给受害学生,反映出平台方对内容审核和用户保护的失职。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网络安全法》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有明确规定,但执行力度和监管实效仍有待加强。
构建全方位的防护网络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诈骗威胁,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需要家庭、学校、企业和政府形成合力。家庭应当成为第一道防线。家长不仅需要保管好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更应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与孩子保持开放沟通。通过模拟诈骗场景、分析真实案例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识别风险的能力,而非简单禁止使用电子设备。
学校教育必须实现从”技术使用”到”安全素养”的转变。建议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必修内容,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开展反诈骗讲座,组织模拟演练。同时,学校应审慎选择教育软件,对必须使用的平台提出严格的安全要求,减少不必要的网络暴露。
企业责任方面,教育类APP开发者必须强化安全管理,建立严格的广告和内容审核机制,对未成年人账号实施特殊保护,如禁止弹窗广告、限制支付功能等。本案中涉及的”多点新鲜”电子商务平台虽然声称有防护机制,但诈骗分子仍能利用其系统转移赃款,说明相关措施仍有完善空间。
政府部门需要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一方面应加强对教育类APP的合规审查,另一方面需提高网络诈骗案件的侦破效率,建立快速止付和资金追回机制。同时,通过公益广告、社区宣传等渠道提升全民反诈意识,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数字时代的亲子关系重建
这起诈骗案件给受害家庭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更造成了深重的心理创伤。母亲一夜白头,孩子陷入自责,亲子关系出现裂痕。记者介入后母女相拥而泣的场景令人动容,但也反映出网络安全事件对家庭关系的潜在影响。
在数字经济时代,家长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与”数字原住民”一代相处。绝对的禁止和控制不仅难以实施,还可能造成亲子隔阂。更为有效的方式是建立基于信任和沟通的共治模式——家长承认孩子在技术使用上的优势,孩子尊重家长的生活经验,双方共同学习、相互提醒。
与此同时,社会应当对受害家庭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避免对受害儿童的二次伤害。12岁的萌萌在案发后早早完成作业却不敢面对母亲,这种心理压力若得不到疏导,可能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学校和社会组织应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帮助受害家庭度过危机。
22万元的代价是惨痛的,但如果能唤起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重视,推动防护体系的完善,这起案件或许能成为改变的契机。在数字化不可逆转的今天,我们无法将孩子隔绝于网络世界之外,但可以通过共同努力,为他们构建一个更为安全的成长环境。毕竟,保护未成年人远离网络诈骗,不仅是守护家庭财产,更是守护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