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争议揭示消费者核心诉求:要知情权而非抵制,国家标准将明确预制菜身份与披露要求。
一场由网红引发的预制菜争论,意外成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预制菜民意调查,揭示了消费者最真实的诉求——不是拒绝预制菜,而是拒绝被隐瞒。
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论持续发酵,将预制菜话题推上风口浪尖。在这场争论中,消费者、商家和监管层对预制菜的认知差异凸显出来。
根据最新网络调查数据显示,82.3%的消费者表示能够接受明示的预制菜,但同样高比例的消费者反对未被告知的预制菜体验。这场争论实际上成为了一场关于预制菜的全民民意调查。
01 认知鸿沟:三方不同的“预制菜”定义
消费者与行业对预制菜的认知存在巨大鸿沟。对普通消费者而言,预制菜意味着“冷冻18个月的腌鱼”和“开袋即热的料理包”。
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2024年联合印发的《通知》则明确界定了预制菜范围:仅经简单加工的净菜、速冻面米食品等不属于预制菜。
餐饮业者有着自己的理解。许多连锁餐厅将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半成品视为保证品质稳定的必要手段,而非消费者理解的“预制菜”。
这种定义上的分歧导致消费者期待与实际体验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成为争议的核心源头。
02 消费者诉求:透明比抵制更重要
调查显示,消费者的核心诉求不是彻底抵制预制菜,而是要求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我们去餐厅吃饭,有权知道吃的是现炒的还是加热的。”北京消费者张女士表示,“如果是预制菜,价格应该相应降低,而不是按现炒菜的价格收费。”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因场景而异。对于快餐和连锁品牌,消费者对标准化生产接受度较高;但对于高端餐厅和以“现炒”为卖点的餐馆,使用预制菜则被认为是一种欺骗。
03 行业应对:餐饮业分化两大路径
面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透明化需求,餐饮业已悄然分化出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效率型”餐饮代表如肯德基、萨莉亚等连锁品牌, openly承认使用标准化预制食材,凭借稳定的品质和快速的服务获得消费者认可。
“体验型”餐饮则主打“新鲜现炒”、“手工现制”招牌。许多餐馆甚至开启后厨直播,让消费者亲眼目睹大厨颠锅炒菜的过程,用真实的锅气征服追求烟火气的食客。
这种市场自发的分化,正如咖啡行业同时容纳速溶咖啡和手冲咖啡一样,为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了各自适合的选择。
04 信任危机:餐饮业的真正挑战
餐饮业真正的“当家菜”不是某道招牌菜,而是消费者的信任。这种信任需要长期精心“慢炖”,却极易因一道未经明示的预制菜而“煳锅”。
“一旦发现这家店用的是预制菜,我可能就不会再去了。”上海白领李先生表示,“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被欺骗。”
消费者信心的建立需要透明和诚信。商家明确告知哪些是预制、哪些是现做,不玩文字游戏,不混淆概念,才能重建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信任。
05 国标将至:预制菜身份将明确
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项标准将首次明确预制菜的“身份”,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专家建议,预制菜的相关信息应强制披露,让消费者能够清晰了解所消费食品的制作方式和来源。
06 产业前景:规范化发展是方向
预制菜已经发展成为重要产业,不仅餐饮企业广泛使用,许多家庭也经常购买快手菜作为膳食选择。
规范的预制菜并不等于廉价或不安全。正规预制菜企业往往比小型餐馆更重视食品安全管控,使用优质原料制作的预制菜,成本可能比一些小店的“现炒”还要高。
随着标准的明确和行业自律的加强,头部品牌有望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
消费者心里有自己的一杆秤。我们可能搞不懂预制菜的官方定义,但直觉告诉我们:冷冻18个月的腌鱼、开袋即热的料理包,不太符合普通人对“现做”的定义。
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判断,往往比行业术语更深入人心,理应成为预制菜国标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吃什么、怎么吃,最终选择权应在消费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