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血液科专家周虎放弃德国高薪机遇,用深耕罕见病诊疗的仁心仁术,守护中原患者生命健康。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九病区主任周虎的办公室里,一本破损的《德汉词典》静静地躺在书架上。书脊开裂,页角卷曲,泛黄的纸页间密密麻麻的笔记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未被选择的过往。

“Alles Gute(祝你一切顺利)。”周虎微微眯起眼睛,德语句子自然地流淌出来。下一秒,他又笑了,“真的,十几年不用,几乎忘完了。”这句话背后,是一个关于选择、坚守与使命的故事。
❶ 通往德国的通行证
2009年,当周虎第一次翻开那本德语词典时,他正在为通往德国医学界做准备。“德语不像英语,不是在草坪上踢球,是进原始森林。”他这样形容德语学习的艰难。每个词都有性别,要变格变位,一个桌子是阳性还是阴性,全靠硬记。
从博士一年级开始,他用了将近4年时间,终于考下德语B2证书——这是欧盟工作签证的语言门槛,也是他通往德语世界的通行证。
那时,德国正面临医生荒,全国缺口达8000多名医生。周虎先后收到哥廷根大学附属医院和图林根市政医院的邀请。“月薪起步2200欧元,每年涨5%,考下Facharzt(专科医生)资格后,一个月五六千欧。”他记得很清楚,那时欧元对人民币汇率是1:10,而德国一栋带游泳池的别墅只要10万欧,“干两年就能买别墅”。
❷ 人生的岔路口
2013年初,周虎已在湛江工作,准备赴德。但母亲的一句话让他犹豫了:“三十多岁了,还在外面折腾?”当时他的爱人已经入职河南一家大医院,最终,周虎选择来到河南,来到省肿瘤医院。
“有时候也会想,如果去了,人生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他笑着说,但眼神里没有后悔。这个选择,让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❸ 德国精神的中国实践
尽管没去成德国,但学习德语带来的文化冲击深深影响了他。“德国人做事计划性极强,什么事都要提前计划,连打车都要。”这种严谨体现在医疗中,就是极致的较真。
他举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经典方案BFM-90,就是由柏林、法兰克福、慕尼黑三家医院牵头研究的。“B、F、M就是这三个城市的首字母,现在全世界都在用这个方案。”
这种较真精神被周虎带入自己的团队。“我和我的团队做人做事非常较真,认真到极限。”他负责的两个亚专业——出凝血疾病和MDS/MPN,覆盖了20多种罕见血液病。“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到二,全河南每年也就一二百个病人。”周虎说,这些患者往往被误诊或延迟诊断,“但找到我们,就能弄明白”。
❹ 医学是科学,但医生要有温度
“如果延长不了生命的长度,就拓宽生命的宽度。”这是周虎经常对病区医生说的话。他生长于农村,母亲体弱多病,从小就知道看病的不易。
“医学是科学,但医生要有温度。不能对患者说’你只能活三年’,而要让他们在这三年里有质量、有尊严地活。”周虎说。
如今,周虎的团队有4个协和博士,还有华中科大、复旦、南方医、首都医的博士,全部是博士团队。“我们的团队现在就想怎么造福河南患者。”他们实现了河南省内疑难血液病患者属地化管理、同质化诊疗,还开展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周虎粗略算过,光新药这一块,就为河南省节省医保资金8000万。
❺ 那本词典背后的意义
虽然德语几乎忘光,但周虎仍保留着那本翻烂的词典。“你看,这破成这样,说明我当年还是挺用功的。”他笑着说,有时候看到德国人讲课,发音方式仍然熟悉;去德国餐厅,他知道如何像本地人一样点餐。
“要是把我扔到德国三个月,肯定又能捡回来。”他自信地说,B2水平是欧盟工作语言要求,深入交流没问题,“只是不用而已”。
采访结束时,记者请他说一句印象最深的德语。他想了想,读出尼采的名句:“Was mich nicht umbringt, macht mich stärker(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这句话不仅是对语言记忆的考验,也是对他从医生涯的注脚。
那本翻烂的德汉词典,见证了一个人面对人生岔路口的选择,也见证了一位医者,如何将外语学习带来的开阔视野和文化碰撞,转化为治病救人的严谨与温度。在周虎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医者最本真的模样:既有科学家的严谨,又有艺术家的温度;既有国际化的视野,又有扎根基层的坚守。
这就是周虎的故事——一个关于选择、坚守与使命的故事。那本破旧的德语词典,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工具书,而是一个医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