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脑梗专家自己患上脑梗:一场健康与职业的深刻对话

当脑梗专家自己患上脑梗,他用亲身经历警示我们:健康没有旁观者,预防永远重于治疗。 2025年夏天,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在医疗圈和公众中引发广泛关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

当脑梗专家自己患上脑梗,他用亲身经历警示我们:健康没有旁观者,预防永远重于治疗。

2025年夏天,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在医疗圈和公众中引发广泛关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导李轶,一位45岁的脑血管专家,在视频中向公众坦言——“我也脑梗了”。这位每天从死神手中抢救脑梗患者的专家,自己却成了病患中的一员,这种戏剧性的反差不仅让人唏嘘,更敲响了全民健康的警钟。

​一、专家病倒:医者难自医的现实困境​

李轶医生晒出的磁共振报告显示,他患有“双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灶”,即俗称的“腔梗”。这是一种脑梗死,好在目前属于无症状阶段,尚不需要进行治疗。作为脑血管专家,李轶比任何人都清楚脑梗的危险性,但他依然未能避开这个疾病,主要原因只有一个:过劳。

李医生的生活是许多医务工作者的缩影:经常半夜被叫去医院做急诊手术,曾因过度疲劳引发间歇性失聪,甚至在高烧一周的情况下仍坚持为偏瘫的急性脑梗患者手术。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背后,是医务工作者们透支的健康和生命。“我天天治疗脑梗,最后我也得了脑梗!”李医生的自述既是对自身状况的无奈,也是对医疗行业过劳现象的控诉。

​二、脑梗年轻化: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李轶医生在诊疗中发现,脑卒中患者中有不少“过劳群体”。他接诊过一位43岁的网约车司机,每天驾驶13小时以上,全年无休,出现头疼、手发麻等症状;还有两位年轻患者因沉迷游戏导致脑卒中,其中一位16岁少年术后仍留下后遗症。

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趋势:脑卒中正呈现年轻化态势。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血管狭窄等传统危险因素依然存在,但抽烟喝酒、肥胖、过劳等现代生活方式问题已成为新的重要诱因。李医生强调:“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要重视健康管理。”

​三、预防重于治疗:健康是1,其他都是0​

尽管自己患病,李轶医生仍不忘医者本色,积极向公众科普脑梗防治知识。他将“脑梗”比作主干河流堵塞,会引发偏瘫、失语等症状;而“腔梗”则是田间小水沟堵塞,可能没有明显症状。

对于无症状“腔梗”患者,他提出五点建议:

  1. 积极筛查脑卒中危险因素;
  2. 对伴有高危因素者需进行控制甚至用药;
  3. 不伴高危因素者不建议过度治疗;
  4.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包括适度锻炼、戒烟戒酒、避免高盐高油饮食;
  5. 中老年人每五年进行一次脑血管检查并定期随访。

他特别强调:“健康是1,其他都是0。就算赚再多钱,一旦身体垮了,就都是零。”这句话不仅是对患者的劝诫,也是对自己经历的深刻反思。

​四、社会反思:谁该为“过劳”买单?​

李轶医生的案例引发了广泛社会讨论。网友们在调侃“报个工伤”、“把报告给领导看”的背后,是对医疗行业过劳现象的无言抗议。当一位脑梗专家都因过劳而脑梗,我们不得不思考:谁该为这些“拼命三郎”的健康买单?

医务工作者、IT从业者、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现代社会中有太多职业群体面临过劳威胁。李医生的经历告诉我们,预防脑梗不仅是个人健康管理问题,更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结构性问题。用人单位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社会保障体系需完善对过劳相关疾病的认定和补偿,个人更要树立健康优先的理念。

​结语:从专家病倒到全民健康觉醒​

李轶医生自曝患病的勇气值得敬佩。他以亲身经历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健康课:疾病不因专业知识而避开任何人,预防胜过治疗,健康才是真正的财富。

他的故事也在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工作与健康的关系,平衡事业与生活的关系。正如李医生所说:“养家糊口不容易,也要重视身体。”这不仅是对患者的劝诫,也是对所有人的忠告。

让我们从李轶医生的经历中汲取教训,关注自身健康,改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及时筛查。有脑梗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互相提醒,共同重视健康管理。因为预防脑梗,就是守护我们最宝贵的生命财富。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