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和他的时代”文物特展在韶关开展,张九龄及其弟墓出土文物首次归乡,展现大唐气象与“九龄风度”,揭示时代精神与价值 。
2025年5月16日,适逢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和他的时代”文物特展在张九龄故乡韶关市博物馆盛大启幕。此次展览由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首次将张九龄及其弟弟张九皋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物“接回家乡”,与韶关百姓共赴一场跨越1300年的文化之约。展厅内,陶器、碑刻、玉饰等上百件文物静静陈列,诉说着大唐盛世的繁华与岭南首位宰相张九龄的千古风范,更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景。

归乡的文物:从墓室到展厅的千年跋涉
此次展览的核心展品,出自韶关罗源洞山麓的张九龄家族墓。上世纪6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两座墓葬虽遭多次盗扰,仍出土了数十件唐代珍贵文物,包括滑石碟、青釉碗、玉饰等生活器物,以及一块刻有45字告身的石刻。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这些文物首次集中回到韶关。其中,张九龄告身的石刻原石尤为瞩目,其内容为唐玄宗时期任官授职的公文档案,记录了张九龄与裴耀卿、李林甫同任宰相的史实。研究者比对宋代《淳化阁帖》《淳熙秘阁续帖》后发现,此石刻与宋代拓本中的《张九龄三相暨李绅告身》帖目相符,可能是原帖的石刻遗物,堪称研究唐代职官制度与文献传承的珍稀材料。
策展人李明在开幕式上提到:“这批文物本属于韶关的土地,数十年间散落在各地博物馆。此次回归‘故乡’,不仅是对张九龄文化符号的致敬,更是希望通过实物还原大唐岭南的民生图景与文化脉络。”
“九龄风度”:宰相风范如何塑造一个时代
张九龄,字子寿,生于公元678年,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作为“岭南第一宰相”,他不仅是唐玄宗开元盛世的奠基者之一,更以其“风度”成为盛唐文人的精神标杆。史料记载,张九龄任相九年,以直言敢谏著称。他主张“宽政爱民”,改革吏治、推行科举公平,缓解了武则天后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并推动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唐玄宗曾评价:“朕每用人,皆咨于九龄。”其去世后,李白、杜甫等文人皆赋诗追忆,苏轼赞其“风度得如九龄否”。
展厅内,“九龄风度”被具象化为文武双璧:文,是其文学成就与诗文风骨;武,则是政治智慧与治理能力。展出的张九龄诗集手抄本残页、清拓告身帖等文物,旁衬其任相时期的政策竹简复制品,观众可直观感受这位宰相如何在朝堂上平衡权力、在文坛上开创新风。策展团队特意邀请当代书法家以唐楷重写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墨迹与古物辉映,重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绝唱。
器物中的大唐:从岭南到盛京的生活图谱
张九龄家族墓出土的文物,不仅承载着家族记忆,更折射出唐代社会的多元面貌。滑石碟、青釉碗等生活器具,与中原出土的唐代器物形制相似,证实了岭南对中原文化的深度吸纳;而墓中发现的波斯银币与西域琉璃珠,则暗示了张九龄家族可能参与的丝绸之路商贸往来。展览特别设置“岭南与中原”对比展区,通过瓷器纹饰、织物残片等展品,勾勒出唐代“国际化”与地方文化交融的图景。
南越王博物院副研究员王芳指出:“张九龄家族墓的器物组合打破了‘岭南落后’的刻板印象,显示岭南精英层对中原礼制的追随与在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例如,滑石碟的莲花纹饰与中原风格一致,但其尺寸与材质选择更贴合岭南湿热环境,体现了文化的双向互动。”
历史回声:从告身石刻到时代价值
展览中最受瞩目的告身石刻,以石破天惊之势揭开唐代职官制度的一角。研究者发现,石刻文字中出现了宋代《淳化阁帖》未曾收录的细节,为补全唐代官职体系提供了珍贵线索。更耐人寻味的是,墓葬中随葬的素面玉簪与官服玉佩形成鲜明对比——身为宰相的张九龄,身后并未随葬象征奢华的金银器,反而选择简朴素雅的器物,与其“清贞守正”的政治人格高度契合。这种物与人的呼应,恰是“九龄风度”超越时空的启示。
观众陈女士在留言簿上写道:“一块石头、一件陶碗,让我看到了千年前一位读书人如何以风骨对抗朝堂的风浪。他的选择——直言进谏,而非趋炎附势——或许正是我们今日仍需仰望的精神高度。”
结语:风度不朽,盛世长存
从罗源洞深山到韶关展馆,从678年的初入仕途到740年的阖然长逝,张九龄用八十二载人生写就了岭南人参与缔造盛唐的传奇。“风度得如九龄否”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叩问,更是对当代精神的召唤——在物质丰裕却精神漂泊的今天,“九龄风度”提示我们:真正的力量,始于清廉自守,成于家国担当。展览持续至8月31日,邀您赴一场跨越千年的风度之约,触摸盛唐的温度,思考永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