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误填护照姓名拼音导致机票作废,平台称已尽提示义务,消费者维权陷僵局。
近日,消费者葛女士向澎湃新闻“服务湃”平台反映,她在在线旅游平台“去哪儿网”购买国际航班机票时,因误将乘机人姓名填写为中文拼音,导致四张机票全部作废,损失近2000元。平台方回应称,已多次通过弹窗提醒用户姓名需与护照一致,但因错误过多无法修改,仅能通过保险服务部分弥补损失。这场纠纷背后,既折射出消费者在国际机票购买流程中的认知盲区,也反映出平台提示机制与用户实际体验之间存在的落差。

一次充满期待的旅行,却在起步时遭遇挫折
2025年8月18日,葛女士满心欢喜地为朋友预订了四人同行的马来西亚旅行机票。这是她第一次购买国际航班机票,原本一切顺利——她在去哪儿网平台成功下单了四张联程机票,包括9月6日从香港飞往吉隆坡、9月7日从吉隆坡飞往瓜拉丁加奴,以及9月9日和10日的返程航班,总金额两千余元。
然而,购票过程中的一个小细节,却让这次精心策划的旅行险些泡汤。在填写乘机人信息时,葛女士注意到姓名栏旁标注了“姓(拼音)”和“名(拼音)”的提示。她下意识地按照中文姓名的拼音规则填写了“HUANG/JINNENG”,却未意识到朋友持有的是香港护照,其官方登记的英文姓名实际为“WONG/KAMNANG”。
直到第二天预订酒店时,葛女士才察觉异常:酒店订单上显示的英文姓名与机票信息不符。她急忙查询相关规定,才知道国际航班的乘机人姓名必须与护照信息严格一致,否则无法登机。她立刻联系去哪儿网客服及航空公司申请修改,却双双被告知“错误过多,无法修改”。
平台引导是否存在问题?双方各执一词
葛女士认为,平台在购票流程中的引导存在误导。“姓(拼音)”“名(拼音)”的标注方式让她误以为只需填写中文拼音即可,而未能明确意识到需与护照英文名完全一致。她提供的新增乘机人界面截图显示,尽管平台在输入框旁标注了“拼音”二字,但并未进一步强调“必须与证件英文名一致”或提供足够醒目的范例。
然而,去哪儿网方面否认了这一指控。平台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提供了当时的操作界面截图,称在用户填写姓名时曾多次弹出提醒,包括“请确保与乘机证件一致”“请输入与乘机证件一致的英文名”等字样。平台还表示,除了手动输入外,也提供了证件扫描和在线查询姓名等功能,以帮助用户准确填写。
更让葛女士感到无奈的是,航空公司在回复邮件时表示,第三方购票平台有权为用户修改预订信息。她据此认为,去哪儿网有技术能力解决这一问题,却未能提供有效协助。
退改政策与理赔机制能否弥补损失?
事件发生后,葛女士多次与平台沟通,要求全额退款。她援引民航局《关于改进民航票务服务工作的通知》第五条规定,强调航空公司应为旅客错购机票提供免费补救措施,包括姓名书写错误等情形。她是在购票后24小时内提出更正需求,距离航班起飞尚有18天,理论上符合“合理且包容”的错购界定原则。
8月23日,去哪儿网为其中一张机票退款241.5元,但平台后续解释称,该款项并非机票本身退款,而是“退票无忧”服务包提供的50%理赔金(123元)以及“特殊申请的体验金”(128元)。平台还表示,葛女士所购的四张机票中,三张均购买了退款理赔服务,仍可申请部分理赔。
尽管如此,葛女士认为平台并未真正解决核心问题:因信息填写错误导致的机票作废,责任是否应由用户独自承担?目前,她仍有1595元票款未退回,而平台仅通过保险服务补偿了180元。
国际购票流程,为何成为消费者的“隐形陷阱”?
葛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随着国际旅行恢复,越来越多消费者首次尝试自主购买国际机票,但由于不熟悉护照姓名规则、语言差异、平台界面设计等原因,误填姓名、护照号、有效期等信息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类问题尤其容易出现在多语言、多证件类型的场景中。例如,香港、澳门等地居民常用英文拼音与内地拼音系统不同;部分国家护照姓名顺序与中文相反;甚至有些用户会因为中间名、缩写等细节填写不完整而导致票证不符。
尽管平台方往往通过弹窗提示、文字说明等方式履行告知义务,但在实际操作中,用户很可能因界面复杂、提示频繁(导致“提示疲劳”)或缺乏国际购票经验而忽略关键信息。
如何避免“姓名陷阱”?平台与用户需共同努力
从平台角度,或许可以进一步优化提示机制。例如:在姓名填写环节增加强制阅读的说明文本;提供护照示例图片标注姓名位置;开发智能识别系统,当用户输入拼音姓名时自动比对常见错误模式;甚至接入OCR识别技术,通过扫描护照直接获取信息。
而对消费者而言,购买国际机票时应尤其注意:
- 严格按照护照信息填写英文姓名,包括顺序、空格、标点等;
- 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扫描添加”或“自动识别”功能;
- 下单前二次核对所有乘机人信息;
- 购买退改险或理赔服务,以应对突发情况。
尽管平台与用户均在逐步适应国际旅行的数字化服务流程,但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提示的“充分性”与“有效性”之间仍存在差距。如何既符合合规要求,又真正提升用户体验,是在线旅游平台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截至发稿,葛女士仍在与平台就退款事宜进一步沟通。她希望自己的经历能提醒更多消费者谨慎填写国际机票信息,同时也呼吁平台进一步完善提示机制,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