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天路史诗:一位列车员的万余张照片与青藏铁路的二十年嬗变

万余张照片定格青藏铁路20年巨变,从“天路”奇迹到民族交融的纽带,见证西藏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史诗。 一、胶片上的历史:从“好奇张望”到“从容自拍”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

万余张照片定格青藏铁路20年巨变,从“天路”奇迹到民族交融的纽带,见证西藏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史诗。

一、胶片上的历史:从“好奇张望”到“从容自拍”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第一趟列车驶入拉萨站。餐车指导郝宝君的镜头里,定格了这样一幕:藏族老人次仁卓玛趴在车窗边,皱纹里夹着惊诧与喜悦,“火车像一条铁龙,比牦牛跑得快多了!”她的指尖小心翼翼触碰车体,仿佛确认这是否真实。同一节车厢里,三个藏族孩童在洗漱台前嬉水,水花溅湿了崭新的藏袍,他们却笑得比格桑花还灿烂——这是他们人生第一次见到“会移动的房子”。

十九年后,郝宝君的相机捕捉到另一幅画面:00后藏族姑娘德吉卓嘎用单反相机拍摄窗外雪山,电脑屏幕上是一份未完成的旅游策划案;她的邻座,一位汉族背包客正用手机直播:“看!这就是传说中的天路!”从“陌生与惊奇”到“熟悉与创造”,胶片记录的不仅是交通工具的变革,更是一个民族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集体记忆。

二、舌尖上的天路:从“方便面惊喜”到“有机菜现摘”

“2006年,一桶红烧牛肉面能让全车厢的孩子咽口水。”郝宝君翻出一张老照片:藏族青年扎西捧着泡面,两个孩子眼巴巴盯着升腾的热气,“那时他们觉得这是‘神仙食物’”。早期的青藏列车餐食单调,米饭配罐头是常态,高原低压让面条半生不熟。

而2025年的列车餐厅已成“移动生态厨房”:旅客从货架采摘盆栽有机青稞苗,厨师现场清炒,十分钟后便成为一道高原风味时蔬。西藏农牧厅数据显示,青藏铁路开通后,沿线建成87个绿色农业基地,每天有20吨新鲜蔬果通过冷链专列运往内地。从“舌尖的匮乏”到“味蕾的丰盛”,铁路让高原与全国共享四季的馈赠。

三、钢轨上的经济:从“人背畜驮”到“物流动脉”

郝宝君的相册里有一组对比照:2006年,拉萨西站货场空空荡荡,仅有的几车皮货物是军用物资;2025年同角度拍摄的画面中,龙门吊正装卸着藏药、唐卡和冰川矿泉水,货单显示当日发出320吨青稞饼干。西藏商务厅统计,青藏铁路累计运输货物超9600万吨,相当于60万头牦牛的驮运量。

在日喀则的珠峰脚下的扎西宗乡,曾经的马帮后代普布顿珠开起了民宿。“铁路通了,游客多了,我家糌粑都卖到上海了!”他的相册与郝宝君隔空呼应:2014年拉日铁路通车时,他牵着牦牛看铺轨;2021年复兴号开进林芝,他举着手机拍下车头飘扬的哈达。

四、车厢里的民族志:从“对视”到“交融”

“最动人的照片往往没有技术含量。”郝宝君指着一张泛黄的影像:2006年,汉族工程师李建国教藏族少年格桑用吸管喝酸奶,两人鼻尖都沾着奶渍。十九年后,他的镜头里多了这样的场景:西安退休教师王淑芬与那曲牧民的女儿央金共跳锅庄,手机播放着刚互加微信传来的伴奏。

西藏大学社会学教授扎西旺堆分析,青藏铁路平均每公里承载着7个民族旅客的交流故事,累计促进跨民族婚姻1.2万例。当郝宝君拍下藏族母亲带着三个孩子首次出藏旅游的照片时,背景里还有一位擦着眼泪的陕西奶奶——她是50年代支边青年的后代,终于乘火车圆了回乡梦。

五、快门后的未来:永不停歇的记录者

如今,60岁的郝宝君仍坚持每月跟车拍摄。他的新目标是记录拉林铁路电气化改造:“等‘绿巨人’动车组开上米拉山,我要拍100个孩子的笑脸拼成铁路地图。”在他珍藏的相机包里,始终放着一张2006年的老车票——那是青藏铁路格拉段首趟列车的凭证,票面已磨出毛边,却依然能辨认出当年的墨香。

正如他常对年轻乘务员说的:“这条铁路改变的何止是交通?它让雪山那边的世界,变成了家门口的风景。”当复兴号的汽笛响彻念青唐古拉山口,郝宝君再次举起相机——镜头两端,连接着西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