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薪酬争议再起:宋芝龄炮轰背后,香港电视工业的结构性困境

TVB艺人宋芝龄公开炮轰公司薪酬过低难以维生,揭露香港电视业劳资矛盾与行业困境。​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近日再次陷入薪酬争议漩涡。旗下艺人、《流行都市》主持人宋芝龄在社交…

TVB艺人宋芝龄公开炮轰公司薪酬过低难以维生,揭露香港电视业劳资矛盾与行业困境。​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近日再次陷入薪酬争议漩涡。旗下艺人、《流行都市》主持人宋芝龄在社交媒体公开炮轰公司”压榨员工”,晒出的对话截图中直言TVB所给工资”在香港怎么生存”,引发业界广泛讨论。这场看似普通的劳资纠纷,实则折射出香港电视工业面临的多重结构性困境,以及传统媒体在新时代下的转型阵痛。

现年46岁的宋芝龄并非无名之辈。1996年参加港姐竞选入行,凭借韩语专长在《大长今》热播期崭露头角,此后更跨界经营韩语学校和小吃店,是TVB少有的”斜杠艺人”。她在贴文中坦言,年轻时甘愿接受低薪是为了学习经验,但近三十年过去,薪酬不升反降,已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这种”老臣子”的公开反叛,比一般新人抱怨更具杀伤力——它直接动摇了TVB”大家庭”文化的根基。

宋芝龄特别提到”山头文化”这一TVB痼疾。所谓山头文化,指的是公司内部不同派系各自为政的现象。在TVB黄金年代,曾励珍派与梁家树派的明争暗斗是公开的秘密。这种文化虽然在一定历史阶段刺激了创作竞争,但长期来看却导致资源分配不公——亲近高层的艺人获得更多机会,而”边缘人”则沦为牺牲品。如今经济下行,这种不公被进一步放大,形成”削表现机会→降薪→艺人外接工作→更被边缘化”的恶性循环。

值得玩味的是,宋芝龄强调自己利用”新合约赋予的灵活空间”接外快并不违规。这指向TVB近年推行的”弹性合约”制度——为留住人才,公司允许部分艺人外接工作并降低基本工资。理论上这是双赢安排,实则演变为变相降薪的手段。据业内人士透露,许多艺人基础月薪已降至2万港元以下,远低于香港中位数收入。对于需要维持公众形象的艺人而言,这笔钱甚至不够置装和交通开支。

TVB的薪酬体系问题有其历史成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TVB垄断香港电视市场,艺人即使低薪也愿意换取曝光机会。这种”以名换利”模式曾造就无数明星,但在新媒体时代已难以为继。随着香港电视市场萎缩和内地平台崛起,TVB艺人发现”成名”不再自动转化为商业价值。宋芝龄在贴文中提到的暴雨采访片段,恰恰暴露出管理层与基层员工的生活脱节——当高管们仍沉浸在”为爱发电”的旧叙事时,员工们正在为柴米油盐发愁。

这场争议也反映了香港娱乐圈的结构性变化。传统电视台的造星功能正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社交媒体和跨境合作。年轻一代艺人更倾向建立个人品牌而非依附机构,这正是宋芝龄早年经营副业的先见之明。但问题在于,多数TVB艺人缺乏转型所需的资源和指导,公司提供的”弹性”反而成了将风险转嫁给个人的工具。

TVB近年财报显示,公司已连续多年亏损。2024年财报披露亏损达3.8亿港元,在此背景下,控制人力成本成为必然选择。但这种”一刀切”的降薪策略显然忽视了核心创意人才的价值。对比内地视频平台动辄千万的头部艺人片酬,TVB的薪酬体系已严重偏离市场价值。当鲁振顺等资深艺人都因待遇问题离开,说明问题已触及临界点。

从更广视角看,宋芝龄事件是香港创意产业困境的缩影。在高生活成本的挤压下,文化从业者面临巨大生存压力。政府统计显示,2024年香港艺术及娱乐服务业就业人数较2018年下降18%,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正使香港失去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TVB若要破局,可能需要从根本上重构与艺人的合作关系。单纯的弹性合约只是权宜之计,建立基于市场价值的利润分成机制或许更为可持续。Netflix与顶级创作者的合作模式证明,共享发展成果才能激发长期忠诚。此外,拓展大湾区市场、开发衍生业务也应成为战略重点,为艺人创造多元价值实现路径。

宋芝龄的愤怒发声,或许会成为TVB改革的催化剂。当”为爱发电”的浪漫叙事无法掩盖生存现实,变革便势在必行。这场风波不仅关乎一个艺人的去留,更关乎香港电视工业能否在新时代找到立足之地。传统媒体的转型之痛仍在继续,但唯有正视问题,才能重获生机。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