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虚拟电厂突破百万千瓦:城市能源治理的”数字革命”

上海虚拟电厂实测响应负荷首破百万千瓦大关,以车网互动、算力迁移等创新技术引领城市能源数字化转型。 8月14日下午4时,当上海电网总负荷曲线出现反常下降时,一场静默的能源革命正在这座…

上海虚拟电厂实测响应负荷首破百万千瓦大关,以车网互动、算力迁移等创新技术引领城市能源数字化转型。

8月14日下午4时,当上海电网总负荷曲线出现反常下降时,一场静默的能源革命正在这座城市悄然发生。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营销服务中心的大屏显示,虚拟电厂实测最大响应负荷首次突破百万千瓦大关,达到116.27万千瓦——这相当于节省了一座中型火电站的装机容量。这个数字背后,是上海用十年时间构建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在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更预示着中国城市能源治理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重塑。

从概念到实战:虚拟电厂的”上海速度”

虚拟电厂这个”不发电的电厂”,本质上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分散的用电设备整合为统一调度的”云上电站”。上海自2015年启动试点以来,已形成覆盖建筑空调、充换电站、工业园区等多元场景的调控网络。今年实现的三大突破尤为亮眼:

  1. ​调节能级跨越式增长​​:可调能力从2024年底的112.2万千瓦猛增至203.24万千瓦,增幅81.17%
  2. ​响应速度进入秒级时代​​:建筑空调、充电桩等场景实现秒级响应,总调节能力达54.68万千瓦
  3. ​场景创新持续突破​​:居民社区、算力中心等新业态首次纳入调控体系

“这标志着上海虚拟电厂正式具备’实战’能力。”国网上海需求侧管理中心副主任赵建立表示。在8月11日电网负荷创4055万千瓦历史峰值时,这套系统为城市电力安全提供了关键支撑。

车网互动与算力迁移: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

在临港新片区,50余个V2G充电桩正在改写电动汽车的角色定义。联联睿科的技术工程师赵筱竹演示了电动汽车向电网反向送电的过程:”每台车就像微型储能电站,本次响应贡献了2600千瓦。”这种车网互动技术(V2G)的规模化应用,使新能源汽车从”用电负荷”转变为”移动电源”。

更具颠覆性的创新发生在算力领域。7月的测试中,浦东供电公司仅用3分钟就将中国电信临港智算中心的人工智能计算任务迁移至湖北十堰数据中心。这种”算力跨省游牧”技术,为年耗电超50亿千瓦时的上海数据中心行业开辟了节能新路径。研究显示,通过参与虚拟电厂调峰,智算中心可降低2%的综合用电成本。

从楼宇到社区:能源民主化的上海实验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的”碳博士”装置,代表着虚拟电厂向居民端的延伸。这个安装了6台智能终端的社区,能自动调节空调温度、照明亮度等公共设施用电,形成近200千瓦的可调负荷。”就像给社区装了’电力智能管家’。”设备商联元智能负责人介绍,系统通过AI分析用电习惯,在不影响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实现精准调控。

这种”自下而上”的能源治理模式,正在改变传统电力系统的权力结构。莘庄工业区从虚拟电厂参与者转型为推广者的案例证明,当用户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时,节能行为就从行政指令转化为市场选择。该园区通过调节空调温度等举措,既获得经济补贴,又实现了碳减排目标。

长三角能源互联网的雏形

上海虚拟电厂的溢出效应已开始显现。基于算力跨省调度经验,国网上海正谋划构建以上海青浦、江苏昆山、浙江杭州为核心的长三角算力响应集群。这种区域协同模式,为《上海市虚拟电厂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提出的”十五五期间具备年度最大负荷5%调节能力”目标提供了实施路径。

“虚拟电厂的本质是能源数据的价值重构。”能源互联网专家李颖指出,上海经验的可贵之处在于建立了”技术-商业-政策”的闭环体系:物联网技术实现资源聚合,市场化机制激发参与意愿,政策扶持降低创新风险。这套方法论对正在探索新型电力系统的城市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当116万千瓦的调节能力点亮上海电网大屏时,这座城市向世界展示的不仅是一项技术成就,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能源治理哲学——在数字化的赋能下,每一台空调、每一辆电动车、每一个数据中心都可以成为守护城市电力安全的”无名英雄”。这场静默的革命,正在重新定义人与能源的关系。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