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梨园终成绝响,一生坚守铸就永恒——豫剧大师王善朴用生命诠释艺术真谛。”
2025年8月7日的郑州,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哀思。豫剧大师王善朴的追悼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戏迷颤巍巍地掏出手机,播放起那段熟悉的旋律:”银环你听我说——”周围的人群不约而同地跟着哼唱起来,这场景,恍若一个月前省人民会堂那场演出的延续,只是台上永远少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最后的舞台:百岁老人的绝唱
一个月前的那场演出,如今想来处处透着宿命般的征兆。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位百岁老人精神矍铄的登台,会成为永恒的绝响。据现场观众回忆,那天王善朴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那是他六十年来登台的”战袍”。他的嗓音依然清亮,眼神依然有神,就连那标志性的抬手动作都分毫不差。当唱到经典唱段”咱两个在学校”时,全场观众情不自禁地跟着合唱,场面温馨而震撼。
演出结束后,老人向观众深深鞠了一躬,像往常一样说了句”明天见”。这句说了六十年的告别语,这次却成了永别。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他在睡梦中安详离世,床头还放着那本翻烂了的《朝阳沟》剧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
从煤油灯到聚光灯:一个演员的修炼之路
王善朴的艺术人生始于1935年。10岁那年,因为家贫被送到当地戏班学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学戏是穷人家孩子为数不多的出路之一。他的启蒙老师曾评价他”不是最有天分的,但一定是最用功的”。冬天里,他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对着水桶练嗓,为的是让声音听起来更”水灵”;夜里借着煤油灯的微光背词,常常一背就是一整夜。
“那时候学戏是真苦啊。”王善朴生前在一次采访中回忆,”一个动作不对,师父的板子就下来了。但我从没想过放弃,因为我知道,戏比天大。”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造就了他后来被业内称道的”善调”——那种既能高亢激昂又能婉转低回的独特唱腔。
一生一个角色:艺术家的坚守与纯粹
在演艺圈追逐流量、热衷跨界的今天,王善朴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艺术家的纯粹。从30岁首演《朝阳沟》中的拴保,到90岁依然在舞台上演绎这个角色,他将一个农村青年的形象刻进了几代人的记忆里。有评论家说:”王善朴不是在演拴保,他就是拴保。”
这种艺术与生命的交融,在当代演艺界堪称奇迹。王善朴生前常说:”我不懂的不碰。”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在豫剧式微的年代,有人劝他尝试其他艺术形式,他总是一口回绝:”我这辈子能把拴保演好,就知足了。”
戏比天大:一个时代的艺术坚守
王善朴的艺术人生,折射了中国传统戏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坚守与变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豫剧《朝阳沟》风靡全国,王善朴塑造的拴保形象成为那个时代农村青年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后,面对流行文化的冲击,他依然坚守舞台,用最质朴的方式传承着这门古老艺术。
“师父常说,戏是演给人看的,不是演给钱看的。”王善朴的得意弟子李国强回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要保证每一场演出都全力以赴。”这种对艺术的虔诚,影响了几代表演者。如今,王善朴的徒子徒孙遍布全国各大豫剧院团,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延续着师父的艺术生命。
掌声永不落幕:艺术精神的永恒传承
8月7日的追悼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自发组织了一场特别的纪念演出。舞台上没有王善朴,但每个演员的表演里都有他的影子。当《朝阳沟》的经典唱段响起时,台下观众齐声跟唱,场面令人动容。
王善朴走了,但他留下的艺术精神依然鲜活。正如一位年轻戏迷所说:”我们失去的是一位大师,但得到的是一种永恒的艺术力量。”在数字化时代,王善朴的表演视频在网络上被不断点击、转发,他的艺术生命以新的形式延续着。
百年梨园路,一生拴保魂。王善朴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艺术家的坚守,什么是对传统的敬畏。在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有些价值需要坚守,有些精神需要传承。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留下的不仅是余音绕梁,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