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狂欢终将反噬,敬畏之心不可无。
2023年夏天,一个名叫张树林的00后青年在河南沁阳封门村的一段视频引爆网络。他坐在传说中”谁坐谁倒霉”的太师椅上,对着镜头狂妄叫嚣:”我倒要看看,这太师椅能把我怎样!”这段《我宣布封门村谣言,就此终结》的视频如野火般蔓延,播放量迅速突破百万,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主播推上了”反封建迷信第一人”的宝座。

从此,张树林在追逐流量的道路上狂奔不止。他穿寿衣睡乱葬岗、与纸人办冥婚、用中指血给纸人点睛、在十字路口深夜敲碗,最后甚至抡起锤子砸开光神像——这些普通人光听描述就脊背发凉的禁忌行为,成了他收割流量的利器。网友戏称他为”全网八字最硬的男人”,连阿飘见了都得绕道走。
然而不到两年时间,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反迷信斗士”却悄然发生了令人不安的变化。2025年5月,停更三个月的张树林突然回归,但网友惊讶地发现他的面相已经与从前判若两人——眼神涣散、面部浮肿、皮肤状况急剧恶化,整个人透着一股说不出的阴郁感。更诡异的是,他删除了大部分标志性的”挑战禁忌”视频,发布了一条语焉不详的道歉视频后,又很快重操旧业,只是内容变得更加极端疯狂。
张树林的走红轨迹堪称短视频时代的魔幻缩影。2023年初,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户外探险主播,直到某次直播中无意间闯入一处废弃庙宇,对着镜头砸碎了一尊佛像后,视频意外爆火。尝到甜头的他开始系统性地策划各种”犯忌”内容:在河南封门村的太师椅上过夜、给纸人”开眼”、穿着寿衣在乱葬岗睡觉,甚至搞起了”阴婚”仪式。这些视频为他带来了数百万粉丝和可观的收入,据传巅峰时期单场直播打赏就能超过六位数。
但随着内容越来越极端,张树林的状态也开始出现异常。2024年底,有粉丝发现他的直播经常突然中断,理由是”身体不适”;2025年初,他在一次直播中突然情绪失控,对着空气大喊大叫,事后解释为”节目效果”。真正引发广泛讨论的是他今年5月回归后的形象变化——原本还算端正的五官变得扭曲,眼神中常带着莫名的惊恐,面部肌肉不自然地抽搐,甚至有网友制作了对比图,证明他的耳垂形状都发生了改变。
一时间,”反噬论”甚嚣尘上。玄学爱好者们斩钉截铁地指出:印堂发黑是典型霉运面相,定是触怒鬼神遭了报应,甚至有人传言他已被神秘力量”借走”十年阳寿。但医学生粉丝则拿出医学解释:长期熬夜会导致内分泌紊乱,轻则爆痘暗沉,重则免疫力崩溃——毕竟张树林为拍摄常年在阴冷坟地过夜,凌晨三点还在荒山直播。
值得注意的是,张树林并非孤例。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一批以”挑战禁忌”为卖点的主播,有人专门深夜探访凶宅,有人直播”通灵游戏”,更有甚者模仿民间传说中的招魂仪式。这些内容往往打着”破除迷信”的旗号,实则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获取流量。平台数据显示,这类视频的完播率和互动率通常高于普通内容,但主播的心理状态和账号生命周期也普遍存在问题。
与张树林同期走红的另一位”凶宅探险”主播”老K”,就在去年突然清空所有视频,只留下一句”玩过头了”便销声匿迹。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类主播很多最终都会选择转型或退出,因为长期制造恐怖内容会对心理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接触恐怖、灵异内容会导致大脑杏仁核过度活跃,引发慢性焦虑、睡眠障碍甚至人格改变。
回看张树林的案例,最讽刺的莫过于他最初标榜的”破除迷信”初衷。在早期视频中,他常强调自己不信鬼神,要通过亲身实践揭穿迷信骗局。但随着流量竞争加剧,他的行为越来越像在”证明”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如果真如他所言一切都是假的,为何要删除视频?为何会面容大变?为何会在直播中突然恐惧?这种自相矛盾恰恰暴露了这类内容的本质:不是破除迷信,而是消费迷信。
而这场闹剧也折射出网红经济的荒诞逻辑。当董宇辉因抖音”削藩令”直播间人数从16万暴跌至8万,当旺仔小乔因压榨粉丝被三大平台封禁、掉粉近500万,张树林的面相危机更像一个隐喻:过度消耗自我的流量狂欢终将反噬肉身。他的痘坑不是鬼神诅咒,而是行业生态的生理性溃烂——为博眼球透支健康,为数据牺牲尊严,最终在算法与人性间彻底迷失。
如今,张树林的账号依然在更新,但视频数据已大不如前。评论区里,昔日的”铁粉”纷纷留言劝他”收手”,也有人冷嘲热讽”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更耐人寻味的是,平台悄然调整了推荐机制,这类极端内容的流量正在被有意限制。这或许预示着,短视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自我净化的阵痛。
张树林的故事给短视频行业敲响了警钟:当内容生产变成一场没有底线的疯狂竞赛,最终付出代价的不仅是创作者本人,还有整个网络生态。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转发、每一次打赏,都是在为某种内容形态投票。当我们热衷于围观他人挑战禁忌、突破底线时,我们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这场人性异化表演的共谋?
或许,张树林的面相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网红的个人悲剧,更是整个短视频时代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流量狂欢中对人性底线的集体失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什么样的内容才真正值得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什么样的创作者才真正值得我们的支持与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