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核酸大王”张核子因追讨检测款起诉多地卫健局,从疫情暴富神话跌落至讨债困局,折射资本狂欢与公共利益的深层博弈。
一根棉签搅动天下诸喉,三载疫情成就多少”造富神话”。曾几何时,张核子这个名字与核酸检测帝国的崛起紧密相连;而如今,这位昔日的”核酸大王”却以”追债狂人”的新身份重回公众视野。2025年初夏,深圳核子华曦医学检验实验室以”服务合同纠纷”为由,将莆田市、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等多地卫生健康管理局告上法庭,这场诉讼风暴不仅撕开了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盘根错节的回款困局,更将资本与公共利益博弈的暗疮暴露在聚光灯下。

疫情造神:从DNA鉴定专家到核酸检测巨头
张核子的人生轨迹堪称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奇特样本。出生于湖南永州一个普通教师家庭,他的名字寄托着父亲”成为科学家”的期望。中国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这个看似按部就班的人生剧本却接连出现转折——先是以高新技术人才身份参与筹建深圳市公安局DNA鉴定中心,端上令人艳羡的铁饭碗;随后不甘平庸下海经商,从别墅装饰公司赚取第一桶金;直到2012年创立核子基因,才真正找到事业的”命门”。
疫情前的核子基因,不过是众多基因检测公司中不起眼的一个,主要从事司法鉴定、亲子检测等常规业务。但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彻底改写了这家企业的命运轨迹。当第一份核酸样本在生物安全柜里显影时,张核子敏锐地嗅到了时代转折的气息。核子华曦实验室通过”直营+加盟”的野蛮扩张模式,迅速构建起覆盖45个城市的检测网络,累计检测超7亿人次。其独创的”地级市独家代理”模式更引发行业震动——承诺年利润500万元的诱惑,让2300多名加盟商趋之若鹜。
灰色扩张:问题频发却高歌猛进的商业悖论
然而,这个核酸检测帝国的崛起之路布满荆棘。2020年以来,邢台、长沙、兰州、深圳等多地核子华曦相关实验室接连被罚,违规事由触目惊心:谎报检测结果、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消毒流程不规范……2021年济南华曦医学检验有限公司”谎报隆尧县核酸检测结果”直接导致当地新增确诊病例,2022年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将阳性结果录入阴性信息包引发舆论哗然。
令人费解的是,这些污点并未阻碍核子系的扩张步伐。到2022年高峰时期,其在全国已开设565个检测点,网友戏称”疫情跟着核子开到哪就爆到哪”的时间线更引发诸多猜测。这种”越罚越勇”的怪象背后,暴露出应急状态下监管体系与商业资本的畸形共生关系。当核酸检测成为刚需,某些地方为快速提升检测能力,不得不对实验室资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资本则利用这种供需失衡,以”先上车后补票”的方式跑马圈地。
帝国黄昏:从限制消费到起诉政府的生存挣扎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核酸检测行业的泡沫迅速破裂。2024年起,张核子的商业版图开始土崩瓦解:旗下多家公司陆续注销,因20万元劳动争议被法院限制高消费,曾经豪言”布局100家实验室,10000家健康中心”的宏伟蓝图沦为笑谈。为寻求转型,核子基因先后涉足房地产、预制菜等领域,张核子本人甚至亲自入驻抖音分享创业故事,但5万粉丝的账号难掩其影响力式微。
此次起诉多地卫健局的举动,更像是一场绝望的自救。据知情人士透露,核子华曦追讨的多为三四线城市核酸检测款,这些地区财政吃紧,疫情期间本就寅吃卯粮,如今更无力支付高昂检测费用。一家卫健局工作人员承认纠纷属实但已和解,称”金额不大”的表述耐人寻味——对地方政府或许是九牛一毛,对资金链紧绷的核子系却可能是救命稻草。
行业镜鉴:核酸检测暴利时代的遗产清算
张核子的沉浮轨迹,折射出中国疫情防控中值得深思的结构性矛盾。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弥补公卫体系短板的同时,其资本逐利本性与公共服务属性存在根本冲突。核酸检测企业普遍面临的应收账款难题,实则是特殊时期政商关系失衡的必然结果。金域、迪安等头部企业选择默默消化坏账,而张核子却选择对簿公堂,这种”撕破脸”的做法虽不体面,却将行业潜规则暴露于阳光之下。
更深层的警示在于:当公共健康危机成为某些人的财富密码,当检测量而非检测质量成为考核指标,这种扭曲的激励机制终将反噬社会信任体系。核子基因IPO折戟背后,是资本市场对核酸检测企业可持续性的根本性质疑。从”抗疫先锋”到”过街老鼠”,张核子们的命运转折提醒我们:任何将全民福祉异化为商业套利机会的行为,终将受到市场与道德的双重审判。
站在后疫情时代回望,张核子起诉卫健局的闹剧,恰似一个时代的荒诞注脚。它记录着非常时期的资本狂欢,也预示着回归常态后的价值重构。当棉签不再搅动天下诸喉,那些建立在沙丘上的商业帝国,终将在潮水退去时显露出本真面目。这场”讨债”风波的最终结局或许已不重要,但它留下的制度反思,将长久叩问着公共卫生与商业资本的边界究竟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