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七日:一头中华白海豚的生死救援与城市温情

广州全城接力7日成功营救误入珠江的老年中华白海豚,这场融合市民力量与专业技术的生命救援,彰显城市生态保护的温度与担当。 一、珠江中的意外来客 7月25日清晨,广州江高公园附近水域出…

广州全城接力7日成功营救误入珠江的老年中华白海豚,这场融合市民力量与专业技术的生命救援,彰显城市生态保护的温度与担当。

一、珠江中的意外来客

7月25日清晨,广州江高公园附近水域出现了一位不寻常的访客——一头体长约2.3米的中华白海豚。这种被誉为”海上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通常栖息在咸淡水交汇的河口海域,极少深入内河。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这头被市民亲切称为”小白”的老年白海豚背鳍有明显伤痕,在浑浊的珠江水中艰难游动。野生动物专家立即警觉:淡水环境会严重损害海洋哺乳动物的皮肤和内脏系统,每滞留一天,生存几率就下降一成。

二、全城守护的七日接力

从发现首日到成功救援,”小白”的踪迹牵动着整座广州城。7月29日金沙洲大桥下的惊鸿一瞥后,番禺区农业农村局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联合渔政、公安等部门成立专项救援组。珠江航道复杂的航运环境给追踪带来巨大挑战——日均超过500艘货船往来,加之近期台风影响水流湍急。救援团队采用”水陆空”立体监测:无人机每日巡航重点水域,沿岸设置20个观察点,甚至调动水下声呐设备。这种多部门联动的保护模式,折射出广州在城市野生动物救助机制上的成熟。

三、普通人的英雄时刻

8月1日的成功救援,源于四位普通市民的敏锐与坚持。中交四航院工程师陈宇凡和王文浩律师在午休散步时的偶然发现,成为救援行动的关键转折。”我们看到它呼吸间隔越来越长,游动轨迹也开始打转。”陈宇凡回忆道。他们与同事何晨东、杨雅迪自发组成临时观察小组,在烈日下坚守两小时,用手机记录白海豚位置变化,为专业救援争取了黄金时间。这种市民科学(Citizen Science)的参与模式,在现代野生动物保护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技术赋能的精准施救

下午15时30分,专业救援团队抵达现场时面临严峻挑战:洛溪大桥水域航道狭窄,货船频繁经过,而疲惫的”小白”正被困在堤坝形成的死角。南海水产研究所专家方亮团队迅速制定”声驱+围网”复合方案——先用水下声学驱赶装置引导白海豚移动,再以特制软网实施包围。现场4艘救援船组成协同阵列,通过5G实时通讯共享位置数据。这种融合海洋生物学与智能技术的救援方式,在黄昏时分终于见效:20时24分,精疲力竭的”小白”被安全托离水面。

五、令人忧心的体检报告

在临时搭建的医疗帐篷里,兽医团队为”小白”进行了全面检查。体表密布的淡水溃疡、严重脱水的皮肤组织、几乎磨平的牙齿,都显示这是一头年迈的个体。超声波检查更发现其肺部已有感染迹象,血液检测显示肾功能指标异常。”根据牙齿磨损程度判断,它至少25岁了,而中华白海豚平均寿命约35岁。”方亮解释道。科研人员同时采集了DNA样本,将比对珠江口白海豚种群数据库,追溯其家族谱系。

六、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启示

这场持续168小时的救援行动,留下了超越物种保护的深刻启示。珠江口作为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现存种群约2500头,但近年来误入内河个案增加,折射出近海生态环境的变化。广州市民在此事件中展现的环保意识与行动力,则彰显了现代都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正如参与救援的渔政人员所言:”守护’小白’不仅是挽救一个生命,更是守护整座城市的生态良心。”目前,”小白”已被转运至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专业救治中心,它的康复过程将继续牵动人心。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