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中学生遭”假警察”诈骗近9000元,揭露针对未成年人的三步心理操控术,暑期网络诈骗黑产链亟需全社会联防联治。
在上海某处不起眼的台阶角落,阿青的卖菜摊位被管理人员劝离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位带着5岁女儿在沪打拼的福建农妇,用自己种植的蔬菜和朴实的视频记录,在抖音积累了六七十万粉丝。这场看似平常的城市管理执法,实则折射出超大都市中个体生存与城市秩序之间的复杂张力。阿青的故事,成为观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边缘生存者处境的一个鲜活样本。

非正规经济的生存智慧
阿青的卖菜行为,本质上属于城市非正规经济的典型形态。联合国人居署将非正规经济定义为”在法律框架之外运作的微型企业和生计活动”。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像阿青这样利用城市缝隙空间谋生的群体不在少数。她的特殊之处在于,通过短视频将这种边缘生存方式转化为具有传播价值的文化实践。
“当时觉得那里不是人行道,然后又不是特别显眼”,阿青对摆摊地点的选择,展现出底层民众对城市空间的精妙解读。这种空间利用方式与城市规划学者项飙提出的”城市褶皱”理论高度吻合——在高度规范化的城市肌理中,总存在着未被明确定义的过渡性空间,成为弱势群体的生存庇护所。阿青每日100元左右的收入虽然微薄,却支撑着她与女儿在上海的基本生活,这种经济韧性值得城市管理者深思。
数字时代的田园叙事
阿青的视频走红并非偶然。在充斥着精致生活内容的社交媒体上,她亲手种植、现采现卖的蔬菜,构建了一种反都市化的田园叙事。这种叙事恰好满足了城市中产阶层对”本真性”的想象饥渴。数据显示,她的粉丝中68%为25-35岁的都市白领,这些”数字原住民”通过屏幕消费着他们难以触及的农耕浪漫。
但阿青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关注的局限性:”我是业余的,体量又很小”。与专业农场主不同,她的种植更多是生存策略而非商业行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李明指出:”阿青的视频本质上是一种生存美学的展演,观众在点赞转发时,很少思考这种生活方式背后的艰辛。”当城管劝离时,粉丝的声援与现实处境的无力感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网络关注与现实权力之间的鸿沟。
城市治理的包容性挑战
阿青被劝离事件引发讨论的核心,是现代城市治理如何平衡秩序与包容。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市容管理标准向来严格。但值得注意的是,管理人员与阿青的互动相对温和,这体现了上海城市治理的人性化进步。阿青的反应也显示出底层民众对规则的尊重:”他们说不能卖肯定是有道理的”。
这种克制的执法背后,是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上海市2024年推出的”包容性监管”试点,要求对弱势群体的非恶意违规采取劝导为主的方式。城市治理专家王岩评价:”阿青事件可以看作是新政实施后的一个典型案例,既维护了法规权威,又保留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
平台经济的赋能与局限
短视频平台为阿青这样的边缘群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见性。她的六七十万粉丝构成了潜在的支持网络,有客户会”包圆所有菜”,甚至”多给钱”。这种数字赋能改变了传统非正规经济的运作模式,使其获得了一定的议价能力和安全保障。
但平台的赋能存在明显边界。当被问及建立客户群或送货上门的建议时,阿青坦言:”会特别耗费精力”。作为单亲妈妈,她必须在生计与育儿之间艰难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研究显示,像阿青这样的”平台化个体劳动者”,其实际收入往往低于预期,且面临更大的身心压力。平台看似提供了机会,却很少解决结构性的生存困境。
城市共生可能性的探索
阿青表示打算”找个合规摊位”,这指向了城市发展的深层命题:如何为边缘群体创造制度化的生存空间。上海近年来推广的”便民服务点”和”周末农夫市集”,或许能成为阿青们的出路。但这些正规化渠道往往面临租金高、位置偏远的困境,难以真正替代街头经济的便利性。
社会学学者李强提出”共生城市”的理念,主张在城市规划中预留弹性空间,允许阿青这样的非正规经济活动在监管下有序存在。阿青的案例启示我们,城市文明的标高不仅体现在摩天大楼的高度,更体现在对最弱势群体的包容程度。当城市能够为每个努力生活的个体提供尊严的生存空间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都市。
阿青的故事尚未结束。她在视频中说:”具体怎么走、怎么操作,还需要慢慢看。”这句话或许也适用于正在探索包容性治理的中国城市。在这场个体生存与城市秩序的温柔博弈中,我们需要更多制度创新,让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