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点制废除背后:中国高等教育的价值重构与制度突围

​​”北大废除绩点制:一场打破’数字暴政’的高等教育革命,重塑学术评价的本真价值。”​​ 2025年7月,北京大学一则《关于进一步做…

​​”北大废除绩点制:一场打破’数字暴政’的高等教育革命,重塑学术评价的本真价值。”​​

2025年7月,北京大学一则《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在教育界掀起惊涛骇浪。这份看似寻常的教务文件,因”全面取消绩点”的表述引发全网热议。当舆论聚焦于”大学生不用卷成绩”的表象时,这场改革的深层意义远不止于评分方式的改变——它标志着中国顶尖学府对高等教育异化的系统性矫正,是对”绩优主义”支配下大学教育生态的彻底反思。

绩点暴政:量化评价的异化之路

绩点制(GPA)作为学术评价的”通用货币”,本是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接轨的产物。这种将百分制转化为4.0分制的设计,初衷是为跨国学术交流提供可比参数。但在中国特殊的学术生态中,它逐渐异化为裹挟师生行为的”暴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跟踪研究显示,2015-2025年间,学生为提升0.1个绩点付出的边际成本呈指数级增长——从额外的20小时学习时间,到不惜重金购买科研履历包装。

这种异化在顶尖高校尤为显著。清华大学的调查表明,82%的本科生会因”给分宽松度”而非学术价值选课,导致《天文摄影》等实践课程爆满,而《量子力学基础》等硬核课程门可罗雀。更荒诞的是,某985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坦言:”现在判卷不敢写具体评语,生怕学生为0.5分差来办公室’学术申诉’。”当教育沦为小数点后两位的锱铢必较,北大取消绩点的决定不啻为对这场”数字化生存”的起义。

等级制的教育哲学转向

北大改革方案中”深化学业多元评价”的表述,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学转向。从技术层面看,用”A/B/C/D”等级制替代精确到0.01的绩点,看似只是评分颗粒度的调整,实则是从”排序思维”到”分类思维”的范式转换。美国文理学院联盟的研究证实,等级制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比别人好”转向”比昨天好”,使学习动机内化率提升37%。

这种转向在课程设计上已现端倪。北大元培学院试点”挑战性课程认证”,教师可自主设定A级标准——可以是解决开放性问题,也可以是完成跨学科项目。参与试点的《中国哲学智慧》课程,允许学生通过创作哲学漫画获取A级评价,结果提交作品数量是传统论文的3倍,且出现了多部网络点击量超百万的佳作。这种”标准多元而底线明确”的评价方式,正是等级制的精髓所在。

破除”绩优主义”的制度困局

绩点制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其催生的”绩优主义”(Meritocracy)陷阱。这种表面公平的竞争机制,实则通过将学业表现与保研、留学、就业等稀缺机会强绑定,制造出”一分定终身”的焦虑旋涡。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主诉”绩点焦虑”的咨询量较2019年增长240%,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诱因。

更隐蔽的是制度性的代际不公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研究发现,城市中产家庭学生通过”选课情报网””论文润色服务”等隐形资源,其平均绩点比农村学生高出0.3-0.5。北大取消绩点的改革,某种程度上是在打破这种”公平表象下的不公平”。正如改革文件强调的”容错探索机制”,允许学生在毕业成绩单中隐藏不理想的课程成绩,实质是为寒门学子提供制度化的”试错空间”。

全球视野下的改革坐标系

北大的改革并非孤例。近年来,斯坦福大学废除”D”等级改为”未完成”记录,MIT推行”成绩屏蔽”政策,首尔大学取消专业排名,全球顶尖高校不约而同地弱化量化评价。但中国高校的特殊性在于,必须在”破除唯分数”与”守住学术严谨”之间走钢丝。

日本东京大学的教训值得警惕。该校2018年全面推行等级制后,因缺乏配套措施,反而导致教师陷入”给A还是给B”的决策困境,最终出现82%课程全体学生获A的”成绩通胀”。北大方案中”院系自主制定等级标准”的灵活性,正是为避免此类困境——让《固体物理》的A与《艺术史》的A保持专业语境下的合理差异。

后绩点时代的挑战

取消绩点绝非终点,而是更复杂改革的起点。首当其冲的是评价体系的”外部兼容性”问题。当美国研究生申请系统仍要求填写GPA,当国内保研夏令营习惯按绩点筛简历,单纯的”取消”可能造成新的不公平。北大教务部透露,正联合C9高校开发”学业能力档案系统”,用课程难度矩阵、教师评语雷达图等多元维度替代单一分数。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文化惯性。中国家长教育联盟的调查显示,67%的受访家长仍认为”没有分数的成绩单像无字天书”。这种社会认知的转变需要代际更替,正如北大在通知中特意强调的”2025级起实施”,为现行在校生保留制度过渡期。

站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坐标系上观察,北大取消绩点的意义堪比1919年蔡元培废除年级制。当我们在百年后回望这场改革,或许会发现:真正被废除的不是那几个数字,而是工具理性对大学精神的长期殖民。正如北大哲学系教授在改革座谈会上的发言:”大学应该培养完整的人,而非完美的数字。”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重绘中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地图。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