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广告”背后的大犯罪:一场关于城市牛皮癣的全民阻击战

​​”从街头牛皮癣到电诈入口:河南警方重拳整治涉黄小广告,斩断引流诈骗黑色产业链。”​​ 清晨六点,郑州市民王先生像往常一样走向自己的爱车,却在车门把手上发…

​​”从街头牛皮癣到电诈入口:河南警方重拳整治涉黄小广告,斩断引流诈骗黑色产业链。”​​

清晨六点,郑州市民王先生像往常一样走向自己的爱车,却在车门把手上发现了一张粉色小卡片。卡片上穿着暴露的美女照片和露骨的宣传语让他皱起眉头——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发现类似的小广告了。他不知道的是,这张看似低俗的小卡片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电信诈骗网络。2025年夏季,河南警方掀起了一场针对”涉黄小广告”的专项整治行动,揭开了这些城市牛皮癣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从街头到键盘的犯罪升级

新郑市公安局反诈大队的侦查员李警官向我们展示了近期收缴的”涉黄小广告”样本。这些卡片设计精致,有的甚至带有防伪水印和二维码。”不要小看这些卡片,”李警官说,”它们已经完成了从传统招嫖到电信诈骗的转型升级。”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河南全省因扫描此类小广告二维码导致的电信诈骗案件达1273起,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

犯罪分子的操作手法令人咋舌。每张卡片都对应一个精心设计的诈骗剧本:扫码进入的”同城约会”平台,实则是刷单诈骗的入口;所谓的”美女客服”,很可能是躲在境外窝点的诈骗分子;而受害人充值的”会员费”,最终都流向了地下钱庄。南阳市公安局网安支队负责人透露,这些广告背后往往关联着境外诈骗集团,形成了一个包括印刷、张贴、引流、诈骗、洗钱在内的完整犯罪链条。

“贴手”群体的生存困境

在周口市看守所,我们见到了刚被抓获的”贴手”张某。这个22岁的年轻人原本在外卖平台工作,因为想”赚点外快”加入了张贴小广告的行列。”一晚贴500张能赚200元,比送外卖轻松多了。”张某说。他不知道的是,自己每贴出一张卡片,就可能让一个家庭陷入财务危机。

像张某这样的”贴手”群体,构成了这个黑色产业链的最底层。调查显示,这些张贴者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或失业青年,法律意识淡薄。他们通过社交平台接单,以”地推””兼职”等名义被招募,往往直到被抓才知道自己行为的严重性。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未成年人也被卷入其中。安阳市近期查获的案件中,就有两名17岁的在校学生因暑期兼职贴广告被查处。

警方的科技反制之道

面对这种新型犯罪形态,河南警方创新出了一套组合拳。新郑市公安局开发的”天眼净街”系统,通过整合全市2.6万个治安摄像头,运用AI算法识别张贴小广告的可疑人员,系统上线三个月来,识别准确率达92%。”我们给每辆警车都配备了便携式二维码扫描仪,”办案民警介绍,”发现小广告立即扫码溯源,锁定背后的诈骗平台。”

专项行动还采取了”断链”策略。警方不仅打击街面张贴行为,更顺藤摸瓜摧毁了多个印刷窝点。在最近的一次行动中,南阳警方查获了10万余张尚未张贴的小广告,并循线追踪,打掉了一个专门为诈骗集团提供技术支持的犯罪团伙。这种全链条打击模式,有效遏制了小广告的蔓延势头。

全民参与的城市治理

治理”涉黄小广告”不能只靠警方单打独斗。郑州市民王女士自发组建了”清除小广告志愿者”微信群,成员已超过300人。他们利用晨练时间清理小区内的小广告,并拍照上传至警方开发的”净城”APP。”每举报一条有效线索,可以获得1元话费奖励。”王女士说。这种警民联动机制,让城市治理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商家也在积极行动。郑州某大型商场物业经理介绍,他们在停车场加装了高清摄像头,并安排保安24小时巡逻。”发现张贴小广告的,立即控制并报警。”这种联防联控模式,正在全省多个商业区推广。数据显示,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的小区,小广告复发率下降了75%。

法律利剑的持续亮出

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指出,打击”涉黄小广告”面临法律适用难题。过去多以”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进行治安处罚,震慑力有限。现在警方创新办案思路,对组织者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追责,对情节严重者甚至以诈骗罪共犯论处。这种法律适用上的突破,大大提高了违法成本。

省公安厅最新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对张贴小广告为电诈引流的,一律刑事立案;对印刷、运输、分发等环节的参与者,从严追究法律责任。法律专家认为,这种严厉的司法态度,将有效遏制此类犯罪的蔓延。

走在郑州街头,曾经随处可见的”涉黄小广告”正在减少。这场关于城市颜面的保卫战,背后实则是一场关乎群众钱袋子的反诈斗争。当警方、市民、商家形成合力,这些城市牛皮癣终将无处藏身。而对我们每个市民来说,不扫描、不传播、及时举报,就是对这场斗争最好的支持。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