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争警示:文化传承需尊重历史真相,而非沦为民族主义工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近日的一纸公告,在全球文化界掀起轩然大波——韩国申报的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正式取消资格。这一决定犹如一面照妖镜,不仅映照出东亚文化圈复杂的源流关系,更暴露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深层困境。在这场看似简单的”申遗失败”背后,实则是一场关于文化所有权、历史真实性与民族认同的世纪角力。

一、铁证如山的文化源流考据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档案室里,研究员王立伟正在整理一摞泛黄的文献。这些从北魏《齐民要术》到宋代《营造法式》的珍贵典籍,构成了反驳韩国申遗主张的关键证据链。”韩国所谓’大木匠技艺’的27道工序中,有19道与《营造法式》记载完全吻合,这种相似度绝非巧合。”他指着书中精确的榫卯结构图解说道。在另一边的实验室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七千年前木构件正在接受三维扫描,其榫卯工艺的成熟程度令现代工匠都叹为观止。
这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正在重塑国际非遗评审的标准。2025年中国提交的137项证据中,不仅包括马王堆汉墓的腌菜坛实物,更有湖北出土的战国傩戏面具与韩国江陵端午祭图腾的数字化比对报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指出:”当科技手段能让文物’开口说话’,文化溯源就再也不能依靠主观臆断了。”
二、被政治化的文化遗产
首尔国立大学文化人类学教授金秀贤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关于”文化民族主义”的研究资料。”在韩国,文化遗产早已超越学术范畴,成为构建民族认同的政治工具。”她无奈地表示。这种倾向在近二十年愈演愈烈——从2005年成功申遗的江陵端午祭,到后来引发争议的泡菜、燃灯会等项目,背后都有政府文化振兴院的强力推动。
经济利益是另一重驱动力。据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公开数据,仅”泡菜特区”全罗南道就因此获得年均1200亿韩元的旅游收入。更隐秘的是国际话语权争夺,成均馆大学东亚研究所的调研显示,韩国在海外文化宣传中刻意模糊历史渊源,将”共享文化遗产”包装为”独创文化符号”。这种策略在短期内或许有效,但正如本次事件所示,当严谨的学术考证介入,虚构的叙事终将崩塌。
三、非遗保护的全球困局
日内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文化遗产专员玛丽亚·费尔南德斯正在审阅新修订的《非遗评定准则》。”现行体系过于侧重’文化独特性’,却忽视了文明交流的客观历史。”她坦言。这种制度缺陷导致许多国家将申遗异化为文化确权运动,越南的”奥黛服饰”与柬埔寨的”高棉舞蹈”之争就是典型案例。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非遗的”活态性”与”源流性”矛盾。中国人民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主任黄涛教授指出:”就像日语中使用汉字,能说书法是日本文化吗?非遗保护应该尊重文化传播的层累现象。”他倡导建立”文化基因库”概念,既承认特定社区的传承贡献,也不割裂文明发展的整体脉络。
四、超越零和博弈的文化未来
在东京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中日韩三国学者正尝试构建新型合作模式。他们联合申报的”东亚木构建筑技艺”项目,首次采用”文化共同体”框架,明确标注各地区的流变与创新。这种模式或许指明了出路——当荷兰的风车技艺能坦然承认源自波斯,当意大利的面食文化不讳言受到中国影响,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首尔仁寺洞的传统工坊里,第七代木匠传人朴宰弘正在修复一座朝鲜时代的亭子。”我的曾祖父曾向山东师傅学艺,这没什么可遮掩的。”他抚摸着榫卯接缝说道,”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敢于直面历史的复杂与交融。”或许,只有当各国都能以这种坦荡心态对待文化遗产,非遗保护才能回归其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初心,而非沦为民族主义表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