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酒振兴需以品质立本、文化铸魂、创新驱动,方能破局重生。”
在中国白酒版图中,河南豫酒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杜康、仰韶等品牌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却在当代白酒市场竞争中逐渐式微。2025年7月,豫酒振兴领导组组长刘满仓的”翻船”事件,再次将豫酒发展问题推至风口浪尖。这一事件不应简单视为挫折,而应成为豫酒产业深刻反思、重新出发的契机。

一、豫酒困局:在历史荣光与现实困境之间
河南白酒产业基础雄厚,文化资源丰富。仰韶酒业的彩陶工艺、杜康酒的酒祖文化,都是极具价值的文化IP。然而数据显示,2024年茅台集团营收突破1500亿元,而豫酒龙头仰韶酒业仅实现50亿元营收,差距悬殊。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产品附加值等多个维度。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豫酒企业长期存在”小散弱”问题,全省近百家白酒企业中,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其次,品牌建设滞后,省外消费者对豫酒认知度普遍偏低。再者,创新投入不足,2024年豫酒全行业研发投入占比不足营收的1%,远低于行业领先企业3%-5%的水平。
二、破局之道:科技赋能与文化复兴双轮驱动
面对困局,豫酒振兴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侯建光会长推动的科技和人才计划至关重要。建立白酒实验室、联合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引入现代生产工艺,这些举措将从根本上提升豫酒品质。例如仰韶酒业近年来开发的陶融香型、馥香型等新香型,就是科技创新的有益尝试,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推广。
另一方面,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同样不可或缺。茅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巧妙地将酒文化与国家叙事相结合。豫酒完全可以从中原文化、黄河文明中汲取养分,讲好”酒祖杜康””仰韶文化”等独特故事。建议打造”豫酒文化工程”,系统梳理河南酒文化资源,通过影视作品、文创产品、文旅融合等形式,提升品牌文化附加值。
三、市场战略:深耕河南与梯度扩张并行
河南本土市场潜力巨大,年白酒消费额约700亿元,豫酒占比正在逐步提升。应当实施”根据地战略”,先在省内市场实现绝对优势。具体措施包括:与本地餐饮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系列、打造”豫酒文化节”等IP活动。
全国化扩张则需要梯度推进。建议优先选择与河南文化相近、消费习惯相似的周边省份作为突破口,采取”重点城市突破+区域辐射”的模式。在产品策略上,可借鉴江小白等品牌的年轻化路径,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差异化产品线。
四、产业生态:政策引导与企业主体协同发力
豫酒振兴离不开健康的产业生态。政府层面应当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设立豫酒发展专项资金、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市场监管等。特别要避免”运动式”振兴,建立长效机制。企业层面则需要苦练内功,在品质管控、品牌建设、渠道创新等方面持续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龙头企业应当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可以探索建立”豫酒产业联盟”,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五、从”刘满仓事件”看豫酒振兴的新起点
刘满仓的离任不应被简单解读为豫酒振兴的挫折,反而可能成为行业整肃、重新出发的转折点。这一事件反映出豫酒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包括决策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足。接下来需要建立更加科学、透明的决策体系,避免”人走政息”。
展望未来,豫酒振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坚守品质底线的前提下,通过科技创新、文化赋能、市场开拓等多措并举,逐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正如业内人士所言:”静待花开”需要耐心,更需要正确的培育方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豫酒完全有可能在中国白酒版图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从”地方名酒”到”国家名酒”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