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展以‘饮食文化’为匙:8张主题餐桌烹煮文学飨宴,串起城市记忆与未来想象。”
一、舌尖上的文化盛宴
2025年香港书展开幕首日,会展中心弥漫着咖啡与油墨的混合香气。8张精心布置的”主题餐桌”成为焦点——其中一张摆放着正在发酵的米酒装置,环绕着蔡澜《过好这一生》等疗愈系饮食文学。这种创新的展陈方式,让参观者得以在《香港巴士百年光影》的历史烟尘与《港九大队志》的抗战记忆间,品味”一粥一饭”背后的文化密码。

二、饮食文学的三个维度
策展人何力辉构建的”餐桌哲学”体系颇具深意:
- 市井烟火:太平馆传人徐锡安讲述瑞士鸡翅如何见证香港百年移民史
- 心灵疗愈:李纯恩新书《食光机》探讨茶餐厅奶茶的集体记忆疗法
- 未来想象:环保主题餐桌展示昆虫蛋白食谱与垂直农场设计手册
三、非遗传承的创意表达
“舞狮头打卡”互动区前大排长龙,这种将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尝试,与商务印书馆《香港非遗图谱》形成奇妙呼应。故宫文创展区更将”满汉全席”转化为AR体验,游客扫码即可观看御膳房3D复原影像。香港非遗办事处主任陈嘉怡表示:”饮食是最生动的文化载体,一个菠萝包的温度能传递三代人的故事。”
四、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今年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港九大队志》增订版披露了鲜为人知的”炊事班传奇”——游击队如何在物资匮乏时发明”竹筒饭情报系统”。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未来食物实验室”展区,香港理工大学团队展示的3D打印点心技术,预示着饮食文化的科技转向。
五、青年读者的”味觉启蒙”
元朗中学生陈志明在”茶餐厅文学”专区流连忘返。他手中的《丝袜奶茶简史》记录着香港特有的”饮品语言”:由英式下午茶到港式鸳鸯的嬗变过程。这种在地化阅读体验,正引发Z世代对城市记忆的新认知。香港教育大学调研显示,72%的年轻读者通过饮食文学开始关注本土历史。
六、百万客流的经济密码
书展首日入场人次突破18万,预计总客流将达120万。香港贸发局总裁方舜文揭示成功关键:
- 跨界融合:书展+运动博览+零食世界的组合产生协同效应
- 场景创新:”读食空间”让观众边品尝虾饺边阅读相关诗文
- 数字赋能:通过VR技术重现1950年代大排档场景
结语:盛放于纸页间的城市味道
当游客捧着《香港味道》走过维港,书中的云吞面传说与眼前的海风咸香交织成独特体验。这或许正是香港书展的深层意义——用饮食这根”银针”,串起城市记忆的碎片,在字里行间烹调出跨越时空的”精神飨宴”。正如蔡澜生前所言:”懂吃的人,永远知道如何把日子过成诗。”在这座永不熄灯的都市,书香与饭香正谱写着一曲活色生香的文化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