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创新政企联动反诈模式,以精准宣教+技术赋能构筑企业职工防诈防火墙,打造全民反诈新样板。”
在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日益翻新的当下,一场别开生面的”反诈必修课”近日在开封市杞县开建铝业有限公司展开。这场由开封移动杞县分公司联合杞县总工会开展的”反诈直通车”进企业活动,不仅为40余名职工代表带来了实用的防诈知识,更折射出基层反诈工作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战略转型。这场看似常规的宣传活动,实则蕴含着当前全民反诈体系建设的关键密码。

一、精准宣教: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范式转变
杞县此次反诈宣传最显著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发传单、挂横幅”的粗放模式,实现了三个层面的精准化:目标人群精准、案例解析精准、防护策略精准。活动现场,移动公司工作人员针对企业职工这一特定群体,精选了”冒充领导诈骗”和”虚假招聘信息”等与职场环境高度契合的诈骗类型进行剖析。这种”职场定制化”的宣传策略,使得防诈知识与企业员工的日常工作场景产生强关联,大幅提升了信息接收的有效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案例讲解的深度。宣讲人员不仅还原了诈骗过程,更拆解了诈骗分子的心理学操控技巧。例如在解析”冒充领导”骗局时,详细揭示了犯罪分子如何利用职场等级文化制造心理压迫感,以及如何伪造紧急情境干扰理性判断。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度解析,帮助员工建立起识别诈骗的底层逻辑,而非简单的套路记忆。
二、技术赋能:构建”人防+技防”的双重防线
活动现场的技术防护措施体现了现代反诈工作的科技成色。工作人员现场指导安装的”国家反诈中心APP”,集诈骗电话识别、可疑网址拦截、资金转账预警等多重功能于一体。数据显示,该APP的诈骗识别准确率已达98.7%,日均拦截诈骗电话超200万次。这种技术防护手段与人防宣传形成互补,构筑起”事前预警+事中阻断+事后追溯”的全链条防护体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作人员不仅协助安装APP,更重点讲解了预警功能的开启方法和使用技巧。这种”授人以渔”的操作指导,确保了技术工具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而非沦为手机里的摆设。杞县移动分公司负责人介绍,后续还将通过企业微信群定期推送APP功能更新指南和使用案例,形成长效的技术支持机制。
三、协同共治:政企联动的反诈新生态
此次活动的组织架构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亮点。移动公司与总工会的联合行动,实现了通信行业专业优势与工会组织动员优势的有机结合。这种跨部门协作模式,打破了传统反诈宣传中”单打独斗”的局限,形成了资源互补的协同效应。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种合作模式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移动公司作为通信服务提供商,既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又强化了用户黏性;总工会作为职工权益代表,既提升了服务能力,又增强了组织凝聚力;受训企业则收获了实实在在的风险防控能力。这种多方共赢的机制设计,为反诈宣传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辐射效应:从企业到社会的防诈网络构建
活动的后续影响同样值得期待。参与员工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朋友,这种”以点带面”的传播模式,可使宣传效果呈几何级数扩散。移动公司计划建立的”反诈宣传志愿者”队伍,将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形成社会化的防诈网络。
更具战略眼光的是,杞县将此次活动作为”反诈宣传进企业”系列行动的开端。未来计划覆盖县域内所有规上企业,并逐步向中小微企业延伸。这种分层推进的实施路径,既保证了重点突破,又兼顾了全面覆盖,体现了务实的工作思路。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最突出犯罪类型。杞县的实践表明,有效的反诈宣传需要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升级:在形式上,要打破部门壁垒,构建协同机制;在内容上,要兼顾案例警示与方法传授;在手段上,要融合人际传播与技术防护。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筑牢全民反诈的铜墙铁壁,守住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安全。这或许正是杞县”反诈直通车”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