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红楼梦》以年轻表达激活经典,展现传统戏曲的时代魅力。”
七月的北京,夏夜微凉。吉祥大戏院的舞台上,一袭水袖轻扬,俞果饰演的贾宝玉踏着轻盈的台步出场,第十代越剧《红楼梦》演员用青春的面庞诠释着这部跨越六十七载的经典。7月5日晚,上海越剧院青春版《红楼梦》的亮相不仅拉开了吉祥大戏院重张四周年系列演出的序幕,更在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这部创排于1958年的经典剧目,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地方戏曲范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据统计,《红楼梦》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演出场次最多的戏曲剧目之一,更是票房收入的佼佼者。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玩味——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为何一部传统戏曲能够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青春版《红楼梦》的持续传承或许给出了部分答案。
上海越剧院此次带来的青春版《红楼梦》由第十代主演俞果、陆志艳挑大梁,年轻演员们不仅继承了徐玉兰、王文娟等前辈的艺术精髓,更注入了属于Z世代表演者的独特理解。他们的表演少了几分程式化的沉重,多了几分自然流露的情感,这种”轻量化”处理恰恰符合当代年轻观众的审美偏好。当”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经典唱段响起时,台下不少年轻观众跟着轻声哼唱,这种互动在传统戏曲演出中并不多见。
吉祥大戏院作为演出场所的选择也颇具深意。这座重张仅四年的戏院,在保留传统戏台格局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与舒适的观演环境。它既不是完全复古的老戏园,也不是冰冷的现代剧场,而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过渡空间”。在这里观看青春版《红楼梦》,观众既能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韵味,又不会产生时空错位的疏离感。戏院经理表示:”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让年轻人觉得’这是我的场子’的传统艺术空间。”
与越剧《红楼梦》相呼应的是吉祥大戏院精心策划的系列演出。从方清平的单口相声到京剧《四郎探母》,从纪念方荣翔的京剧演唱会到王亚彬的现代舞剧《青衣》,这些演出构成了一幅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全景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演出并非简单堆砌,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从传统到现代,从纯正到跨界,循序渐进地引导观众深入中国传统艺术的堂奥。
青春版《红楼梦》的成功还揭示了传统戏曲传承的”青春密码”。上海越剧院采取了”以戏带人”的培养模式,让年轻演员在经典剧目的排演中快速成长。俞果表示:”每一次演《红楼梦》都有新发现,贾宝玉这个角色就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这代人对爱情、对人生的理解。”这种让传统角色与当代心灵对话的创作理念,或许正是经典永葆青春的关键所在。
在演出后的座谈会上,不少年轻观众分享了他们的观剧体验。”没想到越剧这么’潮’,唱词美,节奏也紧凑,完全没有想象中的沉闷。”一位95后观众如是说。这种反馈恰恰印证了青春版改编的成功——它保留了戏曲艺术的精髓,又摒弃了过时的表达方式,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吉祥大戏院重张四周年的系列演出,特别是青春版《红楼梦》的亮相,向我们展示了一条传统艺术现代传播的有效路径:尊重经典但不拘泥形式,大胆创新但不丢失本色。当第十代贾宝玉在舞台上唱起”我只道骨肉终有骨肉情”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戏曲角色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传统戏曲要想赢得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青睐,必须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青春版《红楼梦》的启示在于:传统艺术的青春化不是简单的形式翻新,而是要从表演者到表现形式,从传播方式到剧场体验,构建一套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生态系统。只有这样,”经典”才能真正成为”活典”,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