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艘纯氨燃料动力船”氨晖号”中国首航成功,开启航运业零碳新时代。
6月28日,全球首艘纯氨燃料动力船舶“氨晖号”在安徽合肥巢湖水域成功首航,标志着航运业在零碳燃料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船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与深圳海旭新能源有限公司联合研发,采用纯氨燃料内燃机驱动,满载50吨,航速可达10节,实现了二氧化碳近零排放,为全球航运业脱碳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航运业脱碳的“潜力股”:氨燃料为何受青睐?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航运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亟需寻找替代传统重油、柴油的清洁能源。国际海事组织(IMO)数据显示,航运业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近3%,若不加控制,到2050年这一比例可能升至17%。因此,氨燃料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航运业关注的焦点:
- 零碳特性:氨(NH₃)不含碳元素,燃烧后仅产生水和氮气,不会释放二氧化碳,符合严格的环保要求。
- 高能量密度:氨的能量密度高于氢,且更易储存和运输,适合远洋航运。
- 产业基础成熟:全球氨年产量已超2亿吨,供应链相对完善,便于大规模推广。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50年,氨燃料可能占据航运能源需求的45%,成为航运脱碳的关键解决方案。
技术突破:中国团队攻克氨燃料燃烧难题
尽管氨燃料前景广阔,但其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点火困难、燃烧不稳定、氮氧化物(NOx)排放控制等。合肥能源研究院氢能源和氨应用研究中心团队经过两年攻关,成功突破多项核心技术:
- 纯氨等离子点火技术:解决了氨燃料难以点燃的问题,确保发动机稳定启动。
- 高效催化裂解产氢技术:将氨分解为氢和氮,提高燃烧效率。
- 氢氨混合燃烧控制技术:优化燃料配比,减少氮氧化物排放。
“氨晖号”的成功首航,验证了氨燃料在船舶动力系统中的可行性,为后续大型化、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全球竞争:日本、挪威加速布局氨动力船舶
中国并非唯一探索氨燃料船舶的国家。近年来,日本、挪威等航运强国也在积极布局:
- 日本:川崎重工、三菱重工等企业联合研发氨燃料发动机,计划2030年前实现商业化运营。
- 挪威:Yara International与多家船企合作,推动氨燃料在远洋船舶上的应用。
中国此次“氨晖号”的首航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氨燃料船舶领域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未来有望在国际航运脱碳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未来展望:氨燃料或重塑全球航运能源格局
“氨晖号”的诞生,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可能引发航运业的能源革命。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王俊利表示,如果纯氨内燃机发电机组能提升至兆瓦级,其应用范围将扩展至大型货轮、远洋油轮等领域,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然而,氨燃料的推广仍面临挑战:
- 安全性问题:氨具有毒性和腐蚀性,需完善储存与运输标准。
- 成本问题:目前绿氨(由可再生能源制取)价格较高,需规模化降低成本。
- 国际标准制定:全球需统一氨燃料船舶的安全规范与排放标准。
结语:中国引领航运业绿色革命
“氨晖号”的成功首航,是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自主创新的又一里程碑。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氨燃料有望成为航运业脱碳的核心解决方案,而中国在这一赛道的领先地位,将为全球绿色航运贡献“中国方案”。未来,随着更多氨动力船舶投入运营,人类离“零碳航运”的梦想将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