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围脖”:中国生态治理的智慧与决心

中国织就153公里沙漠”绿围脖”,锁住黄沙守护黄河安澜。 在宁夏中卫市,一条长达153公里的绿色”围脖”近日完工,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

中国织就153公里沙漠”绿围脖”,锁住黄沙守护黄河安澜。

在宁夏中卫市,一条长达153公里的绿色”围脖”近日完工,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紧紧”围住”。这不是普通的围脖,而是中国生态治理的杰作——固沙锁边工程。这条宽10至38公里的绿色屏障,标志着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锁边全面完成,为黄河上游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态防线。

腾格里沙漠作为中国第四大沙漠,其扩张态势曾令人忧心忡忡。特别是其东南缘的中卫市,地处祁连山与贺兰山”两山夹沙”的关键节点,是腾格里沙漠向东南扩张的唯一出口。这里如同一个生态要塞,阻击着风沙向华北平原侵袭。过去几十年,这里的居民饱受风沙之苦,每年春季,黄沙漫天,农作物被掩埋,交通受阻,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沙漠的扩张还威胁着黄河的安全,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面临着来自沙漠的侵蚀。

固沙锁边工程的全面贯通,是中国生态治理智慧与决心的集中体现。这项工程采用了”草方格+灌木+乔木”的立体固沙模式,先在流动沙丘上铺设麦草方格,固定表层沙粒;然后在方格内种植耐旱灌木如沙柳、花棒等;最后在条件允许的区域栽植乔木,形成多层次的防护体系。这种模式既考虑了短期固沙效果,又兼顾了长期生态恢复,体现了中国治沙技术的创新与成熟。

工程的意义远不止于阻挡风沙。首先,它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扩张趋势,保护了周边农田和居民区。据监测,工程完成后,中卫市的风沙天气明显减少,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其次,作为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工程减少了泥沙进入黄河,保护了黄河安澜。黄河含沙量的降低,直接关系到下游数亿人口的用水安全和水电设施的正常运行。再者,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生物多样性恢复创造了条件,一些原本消失的动植物开始重新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宁夏固沙锁边工程是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工程实施过程中,当地探索出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固沙的同时,发展沙产业,种植枸杞、葡萄等经济作物,既改善了生态,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这种模式破解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的难题,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沙漠治理经验正在走向世界。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绿色长城”计划中,在阿拉伯国家的沙漠绿化项目中,都能看到中国治沙技术和经验的影子。中国不仅在国内筑起绿色长城,还在帮助其他国家应对荒漠化挑战,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当然,沙漠治理是一场持久战。固沙锁边工程的完成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后续的维护和管理同样重要。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水资源短缺的挑战,都需要我们保持警惕,不断创新。但无论如何,这条153公里的绿色”围脖”已经向我们证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从对抗走向和谐,荒漠化是可以被遏制的。

站在新的起点上回望,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道路上已经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宁夏固沙锁边工程的全面完成,不仅是一份生态成绩单,更是对”建设美丽中国”承诺的践行。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决心和科学的方法,人类完全可以修复与自然的关系,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条沙漠”围脖”,织就的不仅是绿色屏障,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