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漂流哥”千里送烩面,用一碗热面温暖贵州灾区。
2025年6月末,贵州榕江县遭遇洪水侵袭,道路中断、房屋进水,数万群众的生活陷入困境。就在灾情发生的48小时内,一位身穿红色救援服、操着河南口音的中年男子带着一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出现在榕江街头。他叫赵占胜,人称“漂流哥”,这次他跨越1500公里,为受灾群众带来了6000份河南烩面。

千里夜奔:与时间赛跑的爱心接力
6月28日晚10点,洛阳瀍河区的一间仓库里灯火通明。赵占胜和三名队友正将最后一批物资装车,车厢里除了面粉、羊肉、粉条等烩面原料,还有100条崭新的夏凉被。“这是‘与爱同行’志愿者们凑的,他们说去不了现场,但心意一定要带到。”赵占胜抹了把汗,连夜启程。
导航显示全程需要18小时,但暴雨导致的多处塌方让行程充满变数。在湖南怀化段,车队遭遇山体滑坡,领航车险些被滚石击中。“当时方向盘打得手都麻了,但想到灾区群众可能连口热饭都吃不上,我们就咬着牙往前冲。”同行的志愿者王建军回忆道。最终,这支“烩面救援队”在29日清晨6点抵达榕江,比预计时间提前了4小时。
街头厨房:20锅烩面背后的温度
在榕江县古州镇临时安置点,赵占胜迅速支起露天厨房。直径一米的大铁锅架在砖垒的简易灶台上,旁边摞着20箱一次性餐盒。上午9点,第一锅羊肉高汤开始翻滚,浓郁的香气引来了第一批受灾群众。
“面要抻得薄厚均匀,汤要保证每人碗里都有三片羊肉。”赵占胜边操作边向当地志愿者传授技巧。令人动容的是,考虑到贵州人饮食习惯,他特意将辣椒油单独分装,还准备了儿童份的“迷你烩面”。截至当天下午3点,这个临时厨房已接待了1700余人次。
高温给救援工作带来严峻考验。午后气温飙升至38℃,连续工作6小时的赵占胜出现中暑症状。监控画面记录下震撼一幕:他仰头灌下3瓶藿香正气水,随即用整桶凉水浇头降温。“不能倒,还有三个安置点没送到。”这句话成了他当天的口头禅。
凡人微光:一个志愿者的17年坚守
今年45岁的赵占胜,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就加入了洛阳神鹰救援队。17年间,他的足迹遍布雅安、九寨沟、郑州等20余个灾区,独创的“移动厨房”模式已累计提供应急餐食超12万份。2023年河北涿州洪灾时,他曾在齐腰深的水中连续煮面36小时。
“其实我就是个开面馆的。”面对镜头,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总是腼腆。但在洛阳老城,他的“赵记烩面馆”门口常年贴着告示:“救援期间暂停营业,归期未定。”妻子李红霞说,家里备着三个应急行囊,丈夫接到消息“十分钟就能出发”。
豫黔同心:跨越山海的温暖对话
在榕江救灾现场,一碗烩面成了连接两地的纽带。68岁的侗族老人吴阿公端着面碗感慨:“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更没见过这么远来帮我们做饭的。”当地小学生给救援队送来手绘的感谢卡,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河南烩面,辣辣的好好吃!”
这种互助正在形成良性循环。洛阳神鹰救援队队长张超伟透露,队里现有7名骨干都是曾在灾区受助的群众。更令人欣慰的是,在赵占胜抵达当天,榕江本地的“侗乡帮扶社”立即派出30名志愿者协助,他们中不少人正是2022年河南暴雨时被援救的对象。
时代镜像:民间救援力量的成长轨迹
纵观近年来的重大灾害救援,民间力量正展现出惊人的专业性。赵占胜的救援车经过5次改装,现在配备有液压式遮阳棚、模块化灶具,能在40分钟内搭建起满足500人用餐的临时食堂。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像“漂流哥”这样的民间应急志愿者已突破200万人,较五年前增长近3倍。
“从单打独斗到体系化协作,这是中国民间救援的质变。”社会学者周明教授指出。在榕江救灾现场,赵占胜团队已与蓝天救援队、贵州山地救援队建立联合调度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共享物资需求信息。
夜幕降临,赵占胜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条动态:炉火未熄,明日预计供应2500份。配图是星光下排队领面的长龙,和一张贴满便利贴的留言板,其中最醒目的那条写着——“山河远阔,人间烟火,谢谢你让我们看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