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玉之殇:一代巨星的陨落与时代之殇

​阮玲玉出身贫苦,从影后红极一时,却深陷张达民与唐季珊的情感纠葛,遭舆论重压,25岁吞安眠药自杀,30万人送葬,其死引发对“人言可畏”及时代女性困境的深刻反思 。 1935年3月1…

阮玲玉出身贫苦,从影后红极一时,却深陷张达民与唐季珊的情感纠葛,遭舆论重压,25岁吞安眠药自杀,30万人送葬,其死引发对“人言可畏”及时代女性困境的深刻反思 。

1935年3月14日,上海新闸路沁园村外,送葬队伍蜿蜒三里,30万民众默默伫立,泪雨纷飞。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惊叹:“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哀礼。”棺木中,25岁的阮玲玉香消玉殒,中国默片时代的“无冕皇后”,以决绝之姿告别了这个世界,只留下“人言可畏”四个字,成为时代的一声沉重叹息。

阮玲玉出生于1910年的上海,一个工人家庭。父亲阮用荣是亚细亚油栈的苦力,母亲何阿英是逃荒的农妇。6岁丧父,母亲带着她到富商家做佣人。她在灶台边烧火,在铁皮屋中忍饥挨饿,却始终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母亲咬牙坚持让她读书,她成绩优异,尤其国文和美术常常名列前茅。然而,命运的捉弄让她在15岁遇到了张达民,这个富家少爷用甜言蜜语和物质诱惑,轻易地攻破了她的防线。

与张达民的同居生活,如同一场短暂的美梦。起初,他送巧克力、香水,带她跳舞,可很快,张达民沉迷赌博,对她拳脚相加。阮玲玉挺着孕肚讨钱,却被太太用扫帚赶出家门,孩子流产当夜,张达民竟输掉200大洋。生活的苦难并未就此放过她,为生计,她投身电影圈。

1926年,一则演员招聘广告改变了阮玲玉的命运。她虽非天生演员,却凭借倔强打动了导演卜万苍。在默片时代,没有配音,她用表情传递所有情绪。拍《故都春梦》时,为求真实,演被丈夫抛弃的妓女自杀,头破血流仍不喊停。1930年,《野草闲花》让她红遍上海,此后十年,她拍了29部电影,从妓女到知识分子,演尽了底层女性的悲苦,成为当之无愧的影坛巨星。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张达民这个噩梦并未远去,他赌博、勒索无度,威胁阮玲玉,阮玲玉为息事宁人,每月给他钱财,甚至托人给他谋职,可他依旧不知悔改。此时,唐季珊出现了,这个富商送她貂皮大衣,承诺给她一个家,阮玲玉满怀憧憬地搬进了他在沁园村的三层小楼,却不想掉进了另一个深渊。唐季珊早有家室,这栋楼还曾包养舞女,发现真相后,唐季珊对她拳脚相加。

1933年,张达民与唐季珊的官司让阮玲玉成为小报焦点,隐私被曝光,被污蔑为“荡妇”,还被迫登报声明“经济独立”。与此同时,她出演的《新女性》揭露记者丑态,遭行业抵制,她被污名化为“伤风败俗”的代言人。在舆论的重压下,1935年3月8日凌晨,阮玲玉吞下三瓶安眠药。

唐季珊为掩盖丑闻,将她送往偏僻诊所,延误救治。次日下午6时38分,阮玲玉停止呼吸。她的死震动全国,葬礼上,7名影迷追随自杀。而那两个伤害她的男人,张达民36岁病死香港街头,身无分文;唐季珊生意破产,被妻子抛弃,晚年摆地摊卖茶叶,病死台湾。

阮玲玉一生短暂而璀璨,她饰演的角色多是挣扎于压迫下的女性,而她自己的命运竟与角色惊人地重叠。她曾说:“我多么想成为新女性,但我太软弱。”她的心中有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可现实的枷锁、舆论的压迫、感情的纠葛,将她一步步推向深渊。

鲁迅在《论人言可畏》中说:“对更弱者,舆论仍是强者。”阮玲玉的死,深刻印证了这一点。在那个封建残余与现代思潮碰撞的时代,“人言可畏”四个字如同一把利刃,刺向了阮玲玉,也刺痛了无数人的心。

2025年,阮玲玉逝世90周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了她的九部遗作。银幕上,她依然鲜活,笑中带泪,挣扎着,抗争着。她不再仅仅是“人言可畏”的符号,更是一个用自己的生命,向时代控诉的勇敢女性。她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黑暗与无奈,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一个女性追求自由与尊严的艰难历程。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更应从阮玲玉的悲剧中汲取教训,尊重每一个灵魂,让“人言可畏”不再成为伤害他人的利器,让每一个追求梦想的人,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呼吸。

Avatar photo

作者: 千跃网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