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楠用40年跨国乒乓生涯诠释了热爱与坚持的力量,在冠军荣耀与家庭温暖间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点。
在法国里昂的一个普通训练馆里,40岁的袁嘉楠正专注地练习着发球。她的动作干净利落,每一个球都带着多年积累的精准与力量。2025年,这位法籍华人乒乓球运动员在WTT赛事上首次捧起冠军奖杯的那一刻,全场观众都看到了她眼中闪烁的孩童般的喜悦。这座奖杯背后,是一个跨越国界、历经四十载的乒乓人生故事。

袁嘉楠的乒乓之路始于河南郑州的一个小球馆。两岁时,身为乒乓球教练的母亲就把她带在身边,让她在球台边玩耍。六岁正式拿起球拍,袁嘉楠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那时候球馆里都是比我大的孩子,但我从不害怕和他们对抗,”袁嘉楠回忆道。母亲既是教练也是严师,每天放学后的训练从不间断。在河南省队的日子里,她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训练馆的队员。
中国乒乓球的竞争残酷而现实。16岁前若未能在重要赛事中夺冠,进入国家队的希望就变得渺茫。18岁那年,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袁嘉楠面临艰难选择:放弃职业梦想转为教练,或者接受法国俱乐部的邀请,远赴异国继续追梦。”当时哭了好几个晚上,”她坦言,”但内心深处,我知道自己还不想放下球拍。”
法国并非想象中的乒乓天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训练体系的完全不同,让初到法国的袁嘉楠倍感孤独。”第一年特别难,训练时连教练的指令都听不明白,”她说。但正是这段艰难岁月,塑造了她坚韧的性格。她白天训练,晚上学习法语,逐渐在法国乒坛站稳脚跟。
在异国的乒乓路上,袁嘉楠遇到了同为乒乓球运动员的陈天源。这位原河北省队队员、亚洲杯男子单打冠军成为了她生命中的重要支柱。2014年,儿子”汤圆”的诞生给这对乒乓夫妇带来了无限欢乐,也让生活变得更加复杂。袁嘉楠常年奔波于各大赛事之间,陈天源则一边打球一边照顾家庭。”有段时间我们俩都累到想放弃,”陈天源回忆道,”但看到对方还在坚持,自己也就咬牙挺住了。”
作为母亲,袁嘉楠对儿子怀有深深的愧疚。”错过他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说话,这些遗憾永远无法弥补,”她说。但只要在家,她就会全身心陪伴儿子,从滑板车到自行车,从足球比赛到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模仿,她珍惜每一个与儿子相处的瞬间。有趣的是,尽管父母都是乒乓高手,”汤圆”却对足球情有独钟。一次观看陈天源比赛时,小家伙全程盯着手机里的足球联赛,直到母亲兴奋地告诉他”爸爸赢了”,才茫然抬头。这种”代沟”让袁嘉楠既无奈又觉得可爱。
在法国生活并非易事。”很多人只看到我们在欧洲打球的光鲜,不知道背后的艰辛,”袁嘉楠说。从高昂的生活成本到缺乏高水平的训练伙伴,职业运动员在海外面临的挑战无处不在。她举例说,在法国染一缕头发就要10欧元,整头染发折合人民币约3300元,”这种时候特别想念国内物美价廉的服务”。
竞技体育的残酷不分国界。40岁的年龄在乒坛已属”高龄”,但袁嘉楠依然保持着对技术的精益求精。由于法国缺乏高强度陪练,她每次回国参赛都格外珍惜训练机会,甚至曾因过度训练导致受伤。与国乒选手交手时,她坦言:”对上孙颖莎、王曼昱这样的选手,赛前心理压力很大。”2022年WTT澳门冠军赛击败王曼昱的经历让她记忆犹新:”当时买了返程机票准备早早回家,没想到放松心态反而赢了比赛。”
2025年的WTT常规挑战赛斯科普里站成为袁嘉楠职业生涯的亮点。连续击败两位国乒选手后,她首次捧起WTT女子单打冠军奖杯。”这个冠军来得意外却美好,”她说,”但对我这个年纪来说,乒乓球已经不只是胜负了。”如今的袁嘉楠更享受比赛的过程,把每次出征当作探索世界的机会,在训练之余打卡当地景点和美食。
站在不惑之年,袁嘉楠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乒乓教会我坚持,生活教会我平衡,”她总结道。从郑州到巴黎,从职业运动员到母亲、妻子,多重身份让她的人生比奖牌更加丰富多彩。当被问及是否会培养儿子打乒乓球时,她笑着说:”他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像当年我母亲尊重我的选择一样。”
袁嘉楠的故事超越了体育本身,它是一个关于文化适应、家庭平衡和跨代沟通的现代寓言。在乒乓球的清脆声响中,我们听到的是一个女性在异国他乡追寻自我、定义成功的动人旋律。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冠军的光环终会褪色,但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才是人生最珍贵的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