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女性情谊不该被剪辑成套路,而应被看见其本真的模样。”
当《乘风2025》总决赛落下帷幕,李艺彤以第十一名的成绩卡位未能成团时,一个关于女性综艺叙事中被忽略的命题浮出水面:为什么叶童与李艺彤之间那份显而易见的默契与偏爱,最终未能转化为节目组着力呈现的叙事线?这背后折射的不仅是综艺剪辑的选择性呈现,更是当代女性综艺对复杂人际关系简化处理的深层问题。

在《浪姐》系列的叙事逻辑中,”CP线”已成为一种近乎程式化的存在。从第一季的”宁静郁可唯”到后来的”那英周笔畅”,制作方深谙观众对人物关系的消费需求。然而,这种将女性互动简化为”CP”的叙事策略,本质上是对丰富人际关系的一种扁平化处理。当节目组将管乐与侯佩岑、邓萃雯的互动包装成”三角关系”,将王珞丹与祝绪丹塑造成”姐妹花”时,叶童与李艺彤之间那种更为复杂、更具层次感的互动,却因为不符合预设的”CP模板”而被边缘化。
细究叶童与李艺彤的互动轨迹,呈现的正是一种超越简单标签的师徒情谊与专业认可。从一公时叶童首选李艺彤的”因为名字里有’彤'”,到四公时面对众多选择仍坚持”童女郎”的默契,这种关系更接近艺术传承中的知遇之恩。叶童作为香港黄金时代的标志性演员,其选择标准绝非随意——她看中的正是李艺彤身上那种未被完全开发的舞台爆发力与独特的幽默特质。在五公选曲环节,表面看是李艺彤建议被忽视的冲突,实则是艺术创作中常见的理念碰撞,这种专业层面的深度交流本应成为节目珍贵的叙事素材,却被简化为”不满意”的片面呈现。
当代女性综艺面临着一个叙事困境:制作方习惯性地将女性关系简化为”甜宠””虐恋””竞争”等易于营销的标签,却忽视了女性之间真实存在的多维关系。叶童与李艺彤的互动包含了师徒传承、艺术理念碰撞、相互成就等多重维度,这种复杂性需要更细腻的叙事空间。但节目组显然更倾向于呈现那些符合预期、易于传播的”高光时刻”,导致李艺彤的幽默特质与叶童的提携之意都未能得到充分展现。当观众只能通过片段化的”金句”认识李艺彤时,她作为全能型艺人的专业素养与成长轨迹就被大大弱化了。
从数据上看,李艺彤的排名始终稳定在11-14名之间,这种”卡位”现象恰恰反映了综艺叙事对人物塑造的决定性影响。对比获得CP加成的姐姐们,李艺彤虽三次与叶童同组却未能获得相应的叙事权重。当节目镜头更多聚焦于那些戏剧性强的冲突或甜蜜互动时,像叶童那句”你是我的第一个童女郎”的真心告白,就只能成为被粉丝反复咀嚼的”隐藏剧情”。这种叙事选择直接影响了观众的投票行为——人们更愿意为那些故事线完整、人设鲜明的选手投票。
《浪姐》系列一直标榜”展现30+女性多元魅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逃类型化叙事的桎梏。叶童与李艺彤的关系未被充分讲述,反映的正是制作方对”什么样的女性故事值得讲”的认知局限。在综艺工业的流水线上,那些不符合预设模板的真实互动往往面临被裁剪的命运。李艺彤最终未能成团,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叙事偏见的必然结果——当一个人的故事未被完整讲述,观众就难以与之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结。
值得思考的是,女性综艺是否需要超越简单的CP叙事,为更丰富的女性情谊留出表达空间?从国际优秀综艺案例来看,《Queer Eye》中多元包容的价值呈现,《RuPaul’s Drag Race》中对艺术传承的强调,都证明观众完全能够接受并欣赏复杂真实的人物关系。《浪姐》系列若想真正实现”展现女性力量”的初衷,或许应该重新审视那些被剪辑掉的”偏爱”,给予叶童与李艺彤这样的关系更公正的叙事权重。
当李艺彤在总决赛后发微博感谢叶童的知遇之恩时,这条未能在正片中完整呈现的情感线索,反而引发了观众更深的共鸣。这提醒我们:女性综艺的价值不应仅限于制造短暂的话题热度,而在于记录女性之间那些真实发生的理解、尊重与相互成就。下一次,我们或许能期待屏幕呈现更多元的女性叙事——不止有CP的甜,还有师徒的诚,不止有竞争的烈,更有相知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