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小生林正峰日睡不足5小时打两份工,折射出香港艺人光鲜背后的生存困境与行业寒冬。”
凌晨1:15,香港某24小时健身房的灯光依然明亮。TVB新生代演员林正峰刚刚结束两小时的器械训练,汗水浸透了早已湿透的T恤。这已经是他今天的第三份”工作”——在完成《奖门人》节目录制和社工值班后,他仍然坚持来到健身房。这样的生活节奏,林正峰已经持续了487天。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拼命时,这位28岁的年轻人苦笑道:”我怕停下来,就再也跑不动了。”

林正峰的日程表堪称”自杀式作息”:清晨7点起床,9点半到达片场,下午5点收工后立即赶往社工机构,晚上10点下班直奔健身房,凌晨2点才能入睡。这种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同时打两份工的生活状态,在香港娱乐圈并非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TVB艺人选择”斜杠”生存——演员/网红/健身教练/补习老师,多重身份成为标配。这背后,折射出香港娱乐产业生态的深刻变迁。
与内地顶流演员动辄千万片酬形成鲜明对比,香港TVB普通艺人的收入堪称”寒酸”。据业内人士透露,像林正峰这样的二线小生,基本月薪仅1.5万至2万港元(约合人民币1.4万至1.8万元),相当于香港餐厅经理的收入水平。即使在热播剧中担任重要配角,单集片酬也很难超过3万港元。这样的收入,在香港这个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里,连基本体面都难以维持。
“我见过有前辈演了三十年戏,最后连公屋首付都凑不齐。”林正峰在一次深夜直播中无意间吐露的心声,道出了香港艺人的集体焦虑。这种焦虑催生了独特的”生存智慧”:前港姐陈倩媖转行做保险年入百万;老戏骨麦长青兼职开餐厅;甚至连视帝王浩信都被曝出在内地接商演维持生计。在这个曾经孕育过四大天王的造星工厂,如今连生存都成了艺人们的第一要务。
林正峰的选择更具代表性——他坚持保留演员主业的同时,考取社工执照从事社会福利工作。这种看似矛盾的职业组合,恰恰反映了香港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演戏是我的梦想,但社工能让我睡得踏实。”在深水埗的劏房里,林正峰为独居老人送饭的画面,比他在剧集中的表演更打动人。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双轨并行,成为新生代香港艺人的普遍生存策略。
社交媒体成为这些”斜杠艺人”的重要舞台。林正峰在Instagram和抖音上分享的”省钱秘籍”——8港元的早餐搭配、跨境到深圳看牙医、二手衣改造教程等内容,意外收获了超过30万粉丝。这种”接地气”的生存智慧,反而为他赢得了比电视剧更高的知名度。每一条”如何用20港元吃一天”的短视频下,都挤满了同病相怜的香港年轻人。
这种拼命三郎式的生活状态,正在透支着整整一代香港艺人的健康。香港艺人协会的调查显示,超过65%的本地艺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抑郁症发病率是普通市民的3倍。2024年初,38岁配角演员张彦博的猝死事件,更是在业内敲响警钟。医生警告,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严重时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林正峰的手机里,保存着一张特殊的照片:2023年台庆剧《破毒强人》杀青时,他和剧中搭档胡定欣的合影。照片里,两人的黑眼圈在厚重的粉底下依然清晰可见。”我们都习惯了用咖啡因和意志力硬撑,但身体迟早会讨债。”胡定欣的这句话,成了林正峰健身的动力——他希望通过增强体质来抵消透支带来的伤害。
这种生存困境背后,是香港娱乐产业的结构性危机。随着内地娱乐市场崛起,香港影视产业年产量从1990年代的200多部骤减至如今的30部左右。TVB的广告收入在十年间萎缩了近60%,不得不通过削减制作成本和艺人薪酬来维持运营。与此同时,香港居高不下的房价(平均房价收入比达47倍)和物价,让艺人这个曾经光鲜的职业失去了基本保障。
“我们这一代注定要比前辈付出更多。”林正峰在采访中的这句话,或许道出了香港娱乐圈的残酷真相。当梦想照进现实,坚持可能比放弃更需要勇气。在将军澳电视城的长廊里,挂着历代TVB艺人的纪念照,那些曾经闪耀的面孔,如今大多已转行或北上。留下的,是像林正峰这样在梦想与现实间走钢丝的坚守者。
凌晨2:30,林正峰终于躺在了床上。手机屏幕亮起,是经纪人发来的明日通告:6点化妆,7点开工。窗外,香港的霓虹依然闪烁,这个不夜城从不为任何人放慢脚步。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名利场,有人选择离开,有人选择坚持,而更多的人,在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既不至于饿死,也不让梦想熄灭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