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不该被饭圈文化绑架,运动员的付出与尊严值得纯粹尊重。”
领奖台上的陈芋汐微笑着举起金牌,镁光灯下,这块金属制品闪烁着令人眩晕的光芒。没有人知道,这块金牌除了承载着运动员多年训练的汗水,还要承受多少来自网络的恶意与质疑。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跳水冠军赛上,陈芋汐以无可争议的表现摘得双金,却意外引爆了一场关于体育精神与”饭圈文化”的深刻讨论。当竞技体育被异化为偶像崇拜的战场,当运动员的每一次表现都被置于显微镜下审判,我们不禁要问:体育的本质,究竟在何处迷失?

体育赛场本应是公平竞争的净土,胜负只关乎当日的状态与实力。然而在本次赛事中,陈芋汐的胜利却被部分网友解读为”捡漏”、”保送”、”假金牌”。这种论调背后,是一种将体育竞技简化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仿佛体育比赛不再是运动员之间的技艺切磋,而变成了粉丝群体之间的”部落战争”。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饭圈逻辑”正在悄然改变公众观看体育的方式:从欣赏技艺转向站队互撕,从尊重结果转向质疑动机。
全红婵因伤退赛本是一次正常的竞技体育事件,却被异化为陈芋汐”胜之不武”的”证据”。这种扭曲的认知暴露出当下体育观众中蔓延的”偶像养成”心态——他们不再将运动员视为活生生的、会受伤会失误的人,而是期待其成为永不犯错的”完美偶像”。全红婵那句”如果我以后不跳水了,你们还会喜欢我吗?”的疑问,道出了年轻运动员面对这种畸形期待时的惶恐与不安。当公众以娱乐圈造星的方式对待体育明星,体育精神中最为珍贵的真实性与人性化反而成了被攻击的”缺陷”。
陈芋汐与全红婵的关系被舆论场强行塑造成了”竞争对手”乃至”敌对关系”,这种叙事完全背离了运动员之间真实的互动模式。在专业体育领域,队友之间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伙伴,这种微妙平衡恰恰是推动彼此进步的关键动力。两位小将私下里一起训练、互相鼓励的真实互动,在”饭圈滤镜”下却被解读为”明争暗斗”的戏剧冲突。这种扭曲不仅伤害运动员的情感,更破坏了队伍内部的和谐氛围——而团队凝聚力恰恰是中国跳水”梦之队”长盛不衰的根基所在。
“饭圈化”的体育观赛方式正在制造一种新型的网络暴力。陈芋汐夺冠后遭受的无端指责,全红婵因身体发育而面临的苛刻评论,都是这种暴力的具体表现。运动员被简化为”必须赢”的符号,他们的身体伤痛、心理压力、正常成长过程都被选择性忽视。这种暴力最可怕之处在于其集体无意识性——每个参与者都觉得自己只是在”表达观点”,却意识不到千万条”小小观点”汇聚成的洪流足以摧毁一个年轻运动员的心理防线。当体育迷变成”审判官”,体育精神便荡然无存。
回溯中国体育发展史,我们曾经历过多个公众参与方式的演变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的胜利引发全民狂欢,那种朴素而真挚的体育热情纯粹基于民族自豪感;九十年代,随着职业体育的发展,观众开始学会欣赏技艺本身;而当下蔓延的”饭圈化”倾向,则标志着体育观赏文化的某种退化——从欣赏专业技艺退回到原始的”部落崇拜”。这种退化不仅伤害运动员,也降低了公众自身的观赛体验,将多元丰富的体育世界压缩为单调的”粉黑大战”。
要破除体育领域的”饭圈恶俗”,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媒体应避免用娱乐化方式报道体育新闻,抵制制造对立、夸大冲突的叙事方式;社交平台应当完善机制,及时识别并遏制针对运动员的网络暴力;教育系统需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培养,使其学会区分健康批评与恶意攻击;而作为普通观众,我们或许可以从一个简单改变开始——记住运动员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冠军;记住体育的本质是超越自我而非打败他人;记住我们为运动员加油时,不该附加”必须赢”的残酷条件。
当陈芋汐站在跳板上准备起跳时,她脑海中闪过的应是技术要领而非网络评价;当全红婵选择退赛养伤时,她应得到的是理解而非质疑。真正的体育精神,不在于制造永不犯错的神话,而在于尊重每个运动员为梦想付出的努力与挣扎。金牌的分量,不该由网络声量来衡量;冠军的价值,不该被”饭圈逻辑”所定义。让我们还给体育一片净土,让跳水回到”水花”本身,让比赛只是比赛,让运动员可以只是运动员——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体育精神最好的守护。